坚持以本为本 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发展目标,着力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运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服务保障等四个方面的整体优化,形成了顶层设计、质量导向、协同推进的本科教学工作格局。
(一)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行列;成为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单位,进入国家最高医学教育咨询组织;5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已达1.26‰;直属附属医院达到12所,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为本科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和强大支撑。
--对接国家和广东省发展战略,统筹规划校本部和顺德校区功能布局定位。组建筹建新的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法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整体布局。设立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康复医学院3个试点学院,激发学院办学育人活力。成立麻醉学院、儿科学院,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综合统筹能力。设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学发展中心、通识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等机构,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管理体制。
--停招了4个专业和11个专业(方向),增设9个本科专业,实施3个大类招生,本科专业录取平均分超出一本线(均重差)较2013年理科提升48分、文科提升25分,生源质量总体稳定趋好,生源结构更加合
--在老一代杰出教师队伍基础上,加快培育新一代中青年教师队伍,传承教学情怀与育人文化,结合时代改革要求,充实新的教育观念,践行新的使命担当。新增1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位省级教学名师、23个省级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省属医科大学率先全面实行书院制改革,将顺德校区全体学生按照医文、医理、医工、医管法结合纳入书院培养,建立学业导师、专职导师、朋辈导生等导师队伍,将通识教育课程引入书院,实现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有效延伸,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师生学习生活社区,打造全方位、全时段的学生成长环境。
--与教育厅、佛山市、顺德区共建顺德校区,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建康复医学院。统筹集聚临床资源,建成四大附属医院教学集团。
(二)本科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持续优化育人环境。
--加大教学条件建设投入。
--完善教学激励体系。
(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坚持主讲思想政治第一课,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走上思政课讲台。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筑梦引航”工程,构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以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项目为支撑、以成长发展辅导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持续深化整合课程综合改革。汇聚7个学院、45个教研室、82名科室主任、200余名骨干教师,组成整合教学改革团队,构建14个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块,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压缩理论学时25%。
--着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开设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班、名老中医传承班、预防医学卓越创新班、基础医学院士创新班等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实验班,引入竞争选拔、分流淘汰机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小班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涵盖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临床教学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教师分类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开展中青年教师课程教学竞赛、教师临床技能竞赛,举办公开课及示范课。成立SMU-FAIMER区域合作中心,为6个国家14所高校81名教师提供全面对接全球标准的医学教育培训。教师获教学竞赛国家级奖励47项、省级奖励130项,学校教师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25位、居独立医学院校第1位。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新成立2所临床医学院,提升直属附属医院承训能力;成立病理学、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成立非直属附属医院领导小组和工作委员会,完成3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复审。加强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建成114个实践教学基地。
--切实强化教学质量保障。完成34个本科专业自查整改。实施课程评价改革,实现课堂、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全覆盖;研发学生实习支持评价系统和爱课教学支持平台,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每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资源竞争性分配。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业学院,开设23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获广州市创新创业教育重点项目300万元经费支持,获得28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在校生学习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19年本科生毕业率96.4%、学位授予率96.16%、初次就业率达97.55%。2018届本科生升学率39.99%,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位。
--国家考试通过率保持高位。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90%左右(2018年92.73%),位居全国前列;中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稳居全国前5;近3年预防医学专业整体通过率居全国前5。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平均分高出全国53分、六级考试平均分高出全国30分。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00多项,其中获“挑战杯”系列竞赛国家级奖励37项。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4年以来,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5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篇,核心期刊论文214篇。
--教学品牌建设成果显著。成为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成为全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新增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项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成300多个省级教学品牌,建成广东省医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国家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医药院校前列。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含2项参与),占历年获奖总数1/3;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占历年获奖总数3/4,实现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
--高质量通过系列认证。以最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临床医学通过了以国际专家领衔的国家专业认证,药学以国家新标准第一个通过专业认证。
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学校本科教学大会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政策、经费、人才、服务向本科教学倾斜,从思想上首先想到本科教育,在行动上首先服务本科教育,在资源配置上首先保障本科教育。
(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坚持目标导向
--对标人才培养总目标强化统领。
--对标一流本科内涵构建体系。本科教学体系包含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和质控体系,课程体系是“图纸”,明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具体设计;运行体系是“施工”,包含制度、管理、教和学及其他要素等,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保障体系是“材料”,包含师资、条件、经费等,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质控体系是“监理”,包含内部质量监控和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把关。四大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抓好校院两个层面的四大体系建设。
--对标产出导向要求做强专业。
(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明晰发展路径
一是深化德育与智育融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二是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要以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导向,系统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建设。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通。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引导第二课堂活动回归学业。
四是坚持学科与专业统一。学科和专业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体两面。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有一流学科支撑,学科优势必须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五是推动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衔接。积极推进本硕连读、本博连读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切实提升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探索建立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及配套制度体系,打造南医特色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六是推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严格落实教授上讲台制度,鼓励科研人才为本科教学服务,鼓励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三)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抓好六大任务
--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牢牢把握国家人才培养新要求,把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落到实处。
一是要在生源质量上有突破。生源质量是一流专业、学科、学校评价的核心指标。我们必须把握住应对新高考的关键窗口期,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投入,建立全年全员招生宣传制度和分片宣传考核机制,广泛发动专家、学生进校园、进课堂、进家长群,实现广东省全部重点中学、省外主要城市重点中学进校宣传全覆盖。
二是要在人才培养改革上有突破。要强化基础、强化实践、强化创新潜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八年制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争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长学制专业试点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探索中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整合课程改革。大力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推进新医科、新工科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专业认证评估。
三是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突破。我们要研究出台《一流课程建设行动计划》,设置专项经费,进一步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行单位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考核,通过人事职称评聘制度、教学激励体系、教师培训体系激发教师积极性,明确课程改革绩效认定标准。
--牢牢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牢牢把握教学激励导向,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到实处。
一是健全职称评聘制度。完善教学绿色通道,探索设置教学型教授职称。将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作为各类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优化教师激励体系。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调整提升教学成果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等教学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教师成长体系。加强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施教师资格证、授课资格证“双证”上岗制度。加强基层教师团队建设,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基础临床教师交流融合,试行基础、临床双教师授课和临床教师上基础课等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严格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完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牢牢把握考核评价导向,把建设南医质量文化落到实处。
--牢牢把握育人育才使命要求,把完善保障体系落到实处。
(图文/教务处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