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逆行者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当疫情袭来,南方医科大学的白衣战士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自1月24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至今,学校已先后派出14批288位医疗队员奔赴湖北抗疫一线,他们肩负重托,连续奋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抗疫战场上不辱使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里,分享我校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战“疫”前线的感人故事。向逆向而行的战士们致敬!期盼你们平安凯旋。
姹紫嫣红时,希望能到珞珈山看樱花
记录者丨第五附属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谭志生
在ICU,患者都是危重型,因此更需要细心的护理。因为上了呼吸机的缘故,他们无法言语,但是通过仪器数值的跳动与更新,他们表达了求生的欲望。我时刻关注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使命之所在,必躬身以达。
有时候患者病情好转,能抬抬手,眨眨眼,甚至能说上一两句话,我便感到极大的宽慰与舒心,仿佛打了一场漂亮的阵地战!
有些患者躺在病床上久了,会表现出明显的落寞与焦躁不安的情绪,这时候,我便跟他们唠唠家常,说些鼓励的话,虽然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就更不清晰了,但他们都很认真地听,有时候会露出微微的笑容,感觉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与褒奖了!暗暗自喜,看!我又从瘟疫手里夺回了他们,还让他们笑了!医者仁心,不仅要医治身体之病,还要清除心理之病,让患者身心健康地出院!
携手相助,传递抵御病魔的温暖与力量
记录人丨珠江医院第一批赴湖北医疗队员、珠江医院ICU护士长 刘芳
昨日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这群南方来的人,好多年没见过雪了,有的还从没经历过下雪。尽管很冷,但踩着雪去上班,内心还是有点抑制不住的小兴奋。有小伙伴在雪上写下“武汉加油”,给大家鼓劲儿打气;还有人迅速堆起了个小雪人,难得的“轻松一刻”。
在汉口医院奋战,转眼已经20多天了。将自己层层包裹、接班、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巡视病房,早已驾轻就熟。抬头看见护理站对面的窗口,一个全身穿着桔红色防护服的患者家属在专注地拍窗外的漫天飞雪,很引人注目。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雪,好像让大家从沉重的状态中暂时转移了一下注意力……45床铃响了,我赶紧跑过去,正好是“小桔”的母亲,她也急匆匆跑回来,满脸的歉意。“没事,排一下空气就好了,别紧张。”我安慰她,转头跟45床阿姨说,您真幸福,有女儿一直这么陪伴着您!阿姨眼睛一下就红了,“下雪了,天冷,孩子们你们要多穿点。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帮我们!”
阿姨的关心,让我们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意,“您今天不喘了,情况会越来越好的,阿姨加油!一定要吃好喝好休息好,早点回家与亲人团聚!”“小桔”也信心满满,来自全国各地超过两万医护人员来帮我们了,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
98床铃响了,赶紧又是一路小跑,原来是液体输完了。阿姨躺在床上,鼻导管吸氧,血氧92%,“阿姨今天舒服点儿了吗?”“比昨天好,今天不憋了。”给阿姨竖了个大拇指!一旁照顾的孩子心情也不错,我提醒她:“照顾妈妈,自己也一定要注意防护。”她的眼神十分坚定:“我前段时间感染了,不过已经治好了,妈妈离不开人,我没问题的。”
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穿梭病房,经常停下来喘口气儿的时间都没有。但我依然愿意在治疗之余,握一握他们的手,传递抵御病魔的温暖与力量,帮他们、也是给我们自己加油打气。“隔离不隔爱”,愿我们一起协手战胜疫情。
此刻对于春天的期盼,从未有如此地浓烈。努力静待春暖花开,陪着妈妈一起慢慢变老!
在外面太久了,都忘记当孩子是什么感觉
记录人丨南方医院第一批赴湖北医疗队员、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护师 张志博
这两天我收到朋友家人特别多的短信,因为南方都市报拍下了我们脱下口罩的样子,也因为广东许多的城市为“最美逆行者”亮起了灯。
许多人说,被我“圈粉”了。社会各界充满人情味的关心,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颇为不安。
因为我只是千万医护人员中最普通的一员,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内事,我相信自己还可以做更多。
我今年27岁,也是一名九零后,却算得上是“老护士”了。这是我工作的第六个年头。
我在健身房锻炼时,旁人问起我的职业,总是多少有点诧异。我总是告诉他,我喜欢做护士,从未考虑放弃。
大年三十,护理部转发院里组建医疗队支援湖北的通知时,我正在科室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值班。报名几个小时后,我如愿和队友们坐上了飞赴武汉的航班。
收拾行李时,我给家里打了电话。远在甘肃张掖乡下的母亲,听到我很快要去武汉,第一时间并没有反应过来。当我告诉母亲是去支援,去“抗疫”的,她就哭的稀里哗啦了。
我妈说:“你啊,跟你爸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遇到需要帮忙的事就冲上去了。”九年前,我高考前那个寒假,父亲因为帮助朋友家灭火,从坍塌的屋顶上坠落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在医院躺了三个月。现在他有只眼睛视力很差,脑子也没有年轻时灵光了。我没听我爸说过后悔。
我能理解我妈的担心,她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安慰了她好久,告诉她我们是一群人去战斗,向她保证一定做好防护,一定平安回家。
我爸的遭遇对我影响很大,他曾经癫痫抽搐发作的样子,让我永生难忘。选择做一名神经外科护士,多少是受父亲遭遇的影响。工作这些年,我总有些愧疚,因为我与爸妈总是聚少离多。
我一直都在科里的ICU工作。这里的工作强度很大,因此,我有了更多的锻炼。我面对的多数是重型颅脑疾病的患者,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清,需要更多的监测和看护。
我们科漆主任和邓护长总是在说,昏迷的病人更渴望有温度的医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在武汉的这段时间,我身体适应挺好。脱下口罩,很多人注意到我鼻子有些破损,有些血迹。这真不要紧,我是男生,没那么在意。
女护士们是我们的多数,她们扛起了和我们一样的护理重担,默默承受着和我一样鼻根破皮、勒出血痕的疼痛。作为男生,我认为自己更有责任去承担更多耗费体力的活,为她们多做一点事儿。为此,每到休息的时候,我都主动协助护长们做一些护理文书整理的工作,在我能力范围内,帮她们分担些肩上的担子。
大灾大难面前,我看到了众生百态。走进病房,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帮助的眼神。无论害怕还是坚强,无论逃避还是勇敢,躯壳之下都是一颗颗受伤的灵魂。当他们渐渐露出阳光般的笑容,我的心也随之感到无比温暖。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吧,我也可以回家看看。在外面太久了,都忘记当孩子是什么感觉了。
他们想继续归我们“管”
记录者丨顺德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顺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肖强
方舱医院场地大,病友经常四处走动,加上语言因素,病人和医生的交流比较困难。
我们医疗队进驻之后,通过微信管理的模式,将病人进行了梳理和整合,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医生没有手机,只好在病区先用病友手机添加自己为好友,然后再逐一添加其他病友,同时按照区域划分,逐个建群管理。
病友将自己的状况及时报给医生,医生再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调整检查和治疗安排。这个方法效果良好,很快在全院推行,不但缓解了一名医生管理100多名病友的工作压力,也解决了病友的需求。
其实在方舱医院治病有没有特效药,心理治疗很重要的。每次查房,都会尽可能地跟患者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问一下家庭的情况。聊天之后,他们感觉你是真心的,就会很配合治疗。我们的医疗队员与患者们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当听到C舱关闭,部分患者合并到AB舱的消息时,不少患者都跟我们队员们说,他们想继续归广东医疗队管理,不想走。
这次的方舱模式,对医生,对病人,对医患之间,都是陌生的,未知的。而就是这次,就像一次情感的破冰之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医生不再是病友不舒服时才叫的人,病友也不再有让医生担心自己有没有照顾好他们的那种距离感。人与人之间的间隔正在融化。
就像出院的患者王伯说的,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等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又恢复从前的喧嚣繁华,我们可以相约在春天里,仔细看看脱掉口罩后彼此的面容,你们不是这座城的匆匆过客,而是武汉最美的朋友。请你们留下来,自由自在地赏花、郊游,吃碗武汉热干面。
与狂风搏击,勇士无所畏惧
记录者丨南海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周瑞
2月13日,佛山第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出发。抵达武汉后,我们短暂地休整、合理分工,大家带着职责和使命马上投入了抗疫工作。
特殊时期,每天防护服和护目镜必不可少,防护服本身不透气,又加上需要楼上楼下连走带跑,不断地测量病患生命体征、打针、发药、派送三餐……几个小时紧张地连轴转,防护服下的手术衣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最难受的还是护目镜,“卡在脸上一戴就是五六个小时,疼能忍,遇上镜面起雾,眼前蒙蒙的看不清,那才真是无奈。”然而,相比严峻的形势和病痛的患者,大家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疼痛和无奈,只愿能将手中的针水和药品快点再快点地送到病患那里,为他们解除痛苦。
正是在这样每天的朝夕相处中,医生与患者不再是你我之间,而是亲密的“我们”。作为彼此之间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医疗队更有信心。即使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病患们也能熟悉地辨认出我们是谁,偶尔满眼雾气,操作时有些慢,他们也没有责备,只有理解:“不要紧,慢慢来。”特别是每当听到医生对病人说:“再做一次检查,合格的话就可以出院了。”大家总是欢欣雀跃的,一起分享欣喜和激动。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抗击病魔,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平安回家!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