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抗美援朝战火中诞生的大学,69岁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1951年8月,为适应形势,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队的实际需要出发,东北军区做出决定:“在齐齐哈尔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的人力、物力为基础,组建军医学校”。在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建校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1951年10月30日,东北军区军医学校隆重举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开学之初,全部14名教员均来自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医疗队团长沈克非教授亲自主持了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工作。在完成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新生的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积极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建校一年中,收治伤病员2508人,绝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
出席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的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专家
沈克非
黄家驷
钱悳
林兆耆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1951年10月-1953年1月)
第十一军医中学(1953年1月 -1954年5月)
第十一军医学校(1954年5月-1958年7月)
齐齐哈尔医学院(1958年7月-1962年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1962年1月-1966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6年10月-1975年7月)
第一军医大学(1975年7月-2004年8月)
这所学校即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到今天,这所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中的大学,已经69岁了。
这所学校因祖国需要而生,为人民利益而长,红色基因深深渗透了学校血脉。69年来,南医大不忘建校初心,发扬光荣传统,担当时代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69年里,学校始终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建校至今,学校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从北国到南粤,从军队到地方,栉风沐雨,初心不改。在一代代南医人的努力下,学校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拥有一支以院士、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专科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及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等13所直属附属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独立医科大学前列。
69年里,学校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奋勇向前的勇气、守正创新的智慧,铸就了学校敢为人先的底气。学校创办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创办40余年来,先后收治了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患者,“模范医疗惠侨楼”享誉海内外,2016年惠侨医疗中心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全国率先走开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构建了“一体两环”办学模式,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军队院校和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制出了第一台国产X刀、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钟世镇院士开辟了我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
惠侨医疗中心
人体科学馆
69年里,学校始终弘扬胸怀大局的优良传统。从齐齐哈尔迁到长沙、再迁广州,一声令下,师生打起背包就出发;从军队转到地方,千头万绪,学校重整旗鼓,坚定前行。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的除夕夜,在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上,“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句铿锵的话语,是学校附属南方医院原小汤山医疗队员们的心声,更是全体南医大人的誓言。坚持党的领导,胸怀国家大局,是南医大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南医大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担当,无私奉献。抗击SARS期间,学校承担了解剖首例SARS遗体的任务,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在汶川地震救援期间,学校医疗队是第一支克服重重困难挺进震中映秀的地方医疗队;今年疫情期间,学校先后派出288名医护人员奔赴援鄂一线,为战疫贡献了南医力量。
原小汤山医疗队抗疫请战书
抗疫医疗队出征
69年里,学校始终弘扬心怀大爱的优良传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南医大医学生入学之初的誓言,也是南医大教师言传身教的践行。“全国道德模范”骆抗先教授,从医60余年坚持奋斗在乙肝防治第一线,年过七旬开通乙肝科普博客,受益患者不计其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贺运河医生,视病人如亲人,坚持出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侯凡凡院士,以仁心仁术赢得患者的广泛赞誉,领导的肾内科连续20年没有一起医疗纠纷,她说,“在我心里,没有什么职业比拯救人的生命更高尚”。
骆抗先
侯凡凡
69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69年盈科而进,弦歌不辍。如今的南方医科大学,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学校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