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家乡是什么?
是春种时的质朴笑颜?
是秋收时的滚滚麦浪?
是青石板路上的背影?
还是群山深处的呼唤?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以来,凭借优秀的制作赢得了满堂喝彩,在引观众哄堂大笑的同时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家乡情结。那么,南医大人心中的家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学校校团宣开展 “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活动,邀请诸位南医学子共同来描绘、记录我们心目中的家乡。本期起将陆续推出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味蕾记忆
□ 20级卫生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宁芷晴
第一个离开家的中秋,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愁。“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离家前,中秋是《东京梦华录》里“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的热闹。离家后,中秋是无尽延绵的清冷思念。没有夜幕降临时鸣珂江上的灯火和点点唱晚的渔舟,没有华灯初上时小南门支起的夜宵摊边熙熙攘攘和络绎的人群,没有家乡的酸和辣滋润味蕾,就连往常最不屑的螺蛳粉在异乡也从记忆到舌尖撩拨得心痒。大抵只有远行的人,才更能体会中秋的意义。大概也只有当我离开,才懂得吾心归处是吾乡。
北回归线以南的家乡同此处一样,仍旧是酷暑横亘在十月,所谓金秋的影子见不到半分。两广地区差异不大,但走在每一条相似的榕树道上总还是要思索另外一边此刻是不是也像这里五分钟暴雨一小时曝晒,今天穿了短袖明天却要毛衣加身?常常是切换了定位查看天气,确定之后才得到某种时空重合的快乐。但即便如此,感官还是常常牵动起心底的记忆,譬如在味蕾得不到满足时,就更明白家乡承载的更多是一种味道。
汪曾祺先生在《故乡食物》里写:“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深以为然,带着被家乡“嗦粉”文化养刁的胃端坐在食堂外带螺蛳粉面前,对着清汤泡粉实在无从下嘴,无端就想起离家不久前才吃过的老友粉干捞牛腩干捞云吞螺蛳粉桂林米粉猪肠粉伊面老友炒粉炒禾虫……很奇怪的,明明已经身处享誉在外的美食之都,我却产生了再也不要在这里尝试吃粉的想法。害怕忘记“嗦粉”本身带来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归属感的爆棚,更害怕味蕾牵引的记忆会在岁月流逝里磨平殆尽,所以选择不尝试不破坏印象我以为不失一种好的选择。心灵归属地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个多层的储物箱,我选择把味道这一层封印得更久一点。
开水煮烫米粉八分钟,细腻而筋道的白细条儿放进碗里冷却,另开一锅开水放入调制好的螺丝汤或秘制汤料,煮开倒入米粉,煮粉的工序就完成了。剩下就是小料的选择,从油炸腐竹、酸笋、木耳、冬菇、酸豆角、小葱、沙姜到枸杞、猪骨、豆豉、番茄碎等多种小料,任君选择,最后再加入秘制的辣油酸醋,盛在碗里咕咚冒泡的是热气腾腾的味蕾炸弹,更是许多人的生活。因为“没有什么是嗦粉解决不了的”。
关于壮乡人民的三月三歌圩节、关于钦州湾的白海豚、关于灵山的荔枝节、关于大芦村悠久的楹联历史……外界对家乡的印象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千百种不同的描述在交织刻画着的家乡有很多标签,但我只愿意选择味蕾去记忆。
家乡不过是一个并不大的边缘县城,不够富裕也并不出名,无论是“嗦粉”文化还是被调侃的“南普”都只是我们本地人津津乐道。原本以为离开了再不会想念它,再没有什么值得纪念。但就像《我与地坛》里写到的那样“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大抵我只是想要收藏一处心归之地,一份味蕾记忆,或者说,一碗螺蛳粉。
揽江南暖意,忆梦里水乡
□ 20级护理学院助产 樊晓悦
霜降时节,江南的秋意却正好。我从小沐浴着江南的暖意长大,这里没有秋风萧瑟,没有秋雨凄惨,只有呢喃着天真的阳光,弥漫在秋日,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舒倘,漫长。
我听闻过别人眼中的家乡,是鲁迅的戏台渔火,含着豆麦的香气;是沈从文的边城,凤凰古城里的万山细流;是老舍的北平,也是朱自清的扬州。而我的家乡,它没有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巷的弄堂,只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车马如龙的大街,可我无时不刻因人们的温情而满是欢喜。
晨起阳落,悠然地,是行人的欢情。
天色初晴,买早餐的小店已冒着热气,包子的甜香与晨露的清香裹在一起,悄然唤醒了正在熟睡的人们。万物欣欣然张开了眼,楼上那位老者微张着眼轻抿了一口普洱,熟练地打开收音机,转接至他最爱的粤曲频道。杯中腾腾热气漫出房间,放眼望去便是整齐划一的晨练队伍和行人高谈阔论时爽朗的笑颜。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与葱郁的大树构成阴带,归家途中的人不禁放慢脚步藏蔽阴影下,享受阵阵清风带来的安逸,卷走忙碌一天的疲惫;老人小孩则坐卧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聚着、聊着、嬉戏着,连太阳也不禁栽在了晚霞中,橘色的暮光浸在云层里,不小心染红了半边天。就是这么干净明亮的一天,享受这座城市的清宁,揽得一天的欢情。
邻里户里,欣然地,是街坊们的热情。
晨起后便开启了忙碌的一天,阳光总是透过栅栏洒落在街道上,落得满地的栅影。集市里渐渐多出几个收拾摊位的影子,在微弱的灯光中若隐若现。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衬着小贩接连不断得吆喝声:“新鲜的猪肉嘞……刚采的青菜嘞……”未及学龄的小孩则乖乖地跟在妈妈身后,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探着闹哄哄的集市。都说江南人儿热情高,小贩热切地介绍自家新鲜菜的同时还与你聊起了家常,甚至会挑逗客人身后的小孩;贩鱼大叔耐心地教客人如何做鱼,结账的时候还可顺走几苗香葱。回到家后,邻里也会给你分享她亲手腌制腊肠,传授实用的育儿经验。一举一动是江南街坊们天然的热情,此起彼伏的笑声是邻里分享快乐的见证。就是这么平凡而又愉悦的一天,享受这座城市的温暖,揽得他人赠予的热情。
三五知己,畅然地,是与朋友的友情。
没有一条河流不是孤单地曲折着它自己的路程,正如没有一个人不是独自地在收拾自己脚印跫音。在漫长的人生之途中,我跟朋友们就像一条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汇聚,共同奔赴同一片瀚海。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岁月,那些丰沛的生活之泉,都深深地镌刻在这片江南域土。每每回到家乡,走遍我们共同踏过的红砖,脑海中就会不由地想起旧时一起渡过的事情。机遇让我们生在这,也共同在这度过,就是这么单纯透彻的日子,享受这座城的亲切,拥得幸遇的友情。
一座城市,因其景和人而变得灵动感性。路边的草木,生活的韵味,亲身体验的真实,都会让人无比深刻,无比留恋。
我的家乡,承载了我的欢情、热情与友情;我的家乡,以它的暖意给我永久难忘的温情;我的家乡,散发着浓浓的江南味道。
看,烟雨姑苏
□ 19级法学院法学(卫生法学) 倪婕
江南的粉墙黛瓦间缱绻着时光流逝多少情思,行走在故乡熟悉的石板街,那乌篷船停泊在万家灯火红的码头。古老平实的石桥也不言语,只是静守在这里,留下游子的足迹,仿佛轻语呢喃,且住,停下看身后烟雨中宁静的姑苏城吧。
我在温和的夜晚漫步在石桥,远处岸边的近水人家灯火燑燑,照暖了苏城轻寒的天,我知道其中总有一盏灯是外婆为我留的,脚步不觉轻快了许多。儿时熟悉的风景似乎变了很多,我分明看到桥头那棵老榕树苍老了几分,曾经在我心中最高大的它,不知不觉,与外婆一起弯下了腰。
凉风袭袭,抚平我燥热的心绪,在桥上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轻抚栏杆,时光流转的粗砺感刺激着手掌神经。在我读来却是强烈的挽留,于是,如稚儿顺从地停下脚步,看古镇风景依旧,晚风吹皱湖水,闪动着被渔灯点亮的调光点,隐隐能听到街坊人家的家长里短,码头早已失去旧时闹意,如今融入在万家灯火的尽头,俨然一幅动人的画作,没有繁华,惟觉静谧。
这样的风景唤起许多与它的回忆,旧时花香四溢的季节,我总吵着要吃转角老伯打的糯米糕,街坊大娘正月里花花绿绿的扇子舞,元宵节老街上系在花灯间的祝福笺和穿梭其间牵着兔子灯玩耍的孩童。更多寻常的日子里,外婆和我坐在屋前的老藤椅上读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模糊的画面交织成童年,它是永远的主角,我只是有它陪伴长大的孩子之一。
这时我真正停下脚步环顾古镇,这是称为我故乡的地方,它用慈爱的日光注视着我,在我远赴顺德读书时用它的无言为我祝福,现代人需要这样一个地方,隐藏在钢筋凝都市之外的乡间郊区,或是古老的小镇胡同,它没有什么信誓旦旦的承诺,却能保留你与它的一份回忆;它可能没有丰厚的物产,却是全世界最愿意张开怀抱迎接你的地方。
我们需要一方水上来停留,停歇你劳累的身体,停泊你迷惘的灵魂。
烟雨朦胧的江南总是羁旅人爱恋的地方。我深知自己的心已经平静在无声的夜里,于是快步向前朝着外婆家的方向,笑语盈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古城带给我的,不仅是内敛温和的个性,还有深系在内心里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人生的石桥那么长,有时暂且停住脚步,看看烟雨中静守的故土吧。
故乡情
□ 20级中医药学院中医 朱攀
故乡啊,故乡
你总在遥远的地方
每当微风浮起
家便吹进了心里
每当太阳升起
乡便照进了心里
那就干脆载着风,迎着日
翻过千座山,踏破鞋,踩着大地
去,看看故乡
那山上的野花开了,草绿了
还有那河边的柳树发芽了
哦,这是故乡的春天
那午后的房檐下,是谁在说话
和着深夜里的田蛙声
熟悉了,是故乡的夏天
那挂满房梁的金色果实
是秋的收获
庄稼地里星星点点的草堆
俨然是秋天大地的卫士,在秋风中屹立不倒
那青瓦上的薄薄云朵
在缕缕青烟的环绕下
仙气飘飘,宛若仙境
冬就这样飘飘而来了
后来啊,别了故乡
家便成了远方
终是
在他乡怀念故乡
故乡有待
□ 19级护理学院护理学 周嘉欣
多年后,我们回到这片土地,暮暮朝朝的魂牵梦萦都有所慰藉,旧日的故事也再次以很温柔的姿态呈现在我的周围。轻声呢喃:故乡,我回来了。
——题记
自由的初期总是要有一点任性放肆的,每个人都争相挣脱捆绑太久的束缚。我们刚毕业,我们渴望离开父母的庇护,我们渴望去新的天空翱翔,甚至走的时候对昔日的“蔚蓝”没有一点留恋,只是离开久了,开始渐渐怀念故乡的温暖。
我的故乡,在溧阳,也称平陵。于我而言,所谓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茶叶之乡”这些浮名其实都不甚重要,我爱它,仅仅因为它是它。无论过了多少年,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成长,外界的浮华繁杂似乎都不能浊了它。
生活在溧阳的人们,有自己的风景,无论是南山竹海的松竹葱翠,还是天目湖的微微碧波,又或是瓦屋山的山林沉静,都是溧阳人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林贤治在《旷代的忧伤》中说:“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溧阳人却能在如今这个科技与物质如夜空焰火般明亮的时代,静下心去赏一赏美好的自然。
我想,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停留,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到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故而,我一直在等,在等一个人,陪我回到平陵,沐浴五月温暖的阳光,领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这座小城的无限魅力;在等一个人,陪我爬一爬平陵的山,感受被群山包围的安稳,呼吸山林特有的清冽;在等一个人,陪我拜访溧阳的每一座寺庙,袅袅梵音绕缭于耳,一起烧香礼佛许个小小的心愿。我还在等,等一个人,陪我走遍平陵的每一个村落,感受村镇的历史沉淀。“鸡鸣三省地,农旅一面旗。山清水更秀,绿茶香万里。”一片花海,两杯清茶,落日熔金,吴侬软语,道不清的温柔。
时间千年万年的流转过去,溧阳似乎有了它自己的灵魂,而灵魂的通感给人温热,给人濡润,使人在孤独和荒凉中无畏地茁壮成长,故而溧阳人温润,热情,热爱生活。
人生不过只是短短几十年的光景而已,而在这几十年里,还免不了要有误解,要有争吵,要有悲愁病苦和别离纷扰,但是,在溧阳生活的人们总愿意举起自己手中的灯盏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在我们走过来的这条长路上,在每一个转折和每一处角落上,在我们察觉得到和察觉不到的时刻里,总有人愿意默默地为你点起一盏灯火,那生命又将是怎样的一段令人爱恋和感动的岁月啊!
那么,离开溧阳去外地拼搏的人们又该是怎样的思念他的家乡啊。街角巷尾都溢着的丝丝点点的温暖早已包裹住每一个溧阳人甚至是来溧阳工作读书的人们的心。
现在,我也离开了,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走在属于我的求学路上,身后是独属于溧阳的温柔。突然变得遥远,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复返。此后,我也同千千万万在外的人们一样,开始一遍遍念起了故乡,它的名字叫“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