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进行时】
来看他们的抗疫日记
珠江医院
蔡沁明:疫情之下,我绝对服从安排
2021年6月2日14点56分,珠江医院手术室,上一台手术刚结束不久,我和两位师兄靠在手术室墙边小憩,等待下一位患者麻醉。看着若隐若现的信号,尝试举着手机走出手术间,微信通知窗便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
“小蔡同学,下午15:30第一批,你来得及不?”教务处边晓老师发来了信息。我当然毫不犹豫报了名,并立即赶往集合地点。十几分钟后便抵达了采样地点。天空中下着小雨,但志愿者们早已为大家搭好帐篷,为核酸检测工作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丰富的“拔鱼刺”“取异物”的急诊经验使我迅速上手咽拭子的取样流程。有些居民看雨势过大,在被我们“督口督鼻”的同时,还不忘打开自己的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取完样本之后,顾不上咽部的不适,还不忘轻声道一句“谢谢”。
不一会儿,濛濛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虽坐在帐篷里,但大风卷着骤雨,潮湿充斥着每一个角落,隔离面罩上满满都是水汽,各位同事却始终坚守岗位,任凭那骤雨呼啸却未曾动摇一分。
一天的支援活动已经结束,此时此刻回到寝室的我坐在电脑前写下了这篇日记。回想起边晓老师当初和我说的那些话,回想起自己的那句“服从安排!”回想起这次支援经历。我想,广州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即使烈日当头,即使狂风骤雨,即使已至深夜,医疗人员、志愿者、广大居民服从安排,勠力同心。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的抗疫精神。
深圳市坪山区医疗健康集团
张玲玲:看似不在一线,实处超一线
随着坪山区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开展,每天需要检测的样本量骤增,而且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给检验科的技师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张玲玲是坪山区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技师,最近几天,她过着“两班倒”的生活,一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忙得脚不沾地。“最近每天的样本量都是两三万,最高一天检测了将近4万份,手都抽筋了,喝水都抖”张玲玲笑着说道,依旧充满活力,但眼睛里的红血丝还是暴露了她的疲惫。
坪山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有30人,在全区大规模筛查期间负责核酸检测的有10人。据统计,自5月21日深圳发生疫情以来,到6月10日检验科累计完成核酸检测约17.9万人次。这些庞大的数字是每一位检验技师通宵奋战的缩影,是默默坚守的使命。他们不接触患者,却直接跟病毒打交道,看似不在一线,实则处在超一线。
第五附属医院
李翠翠、余晓腾:妻子在前线采集核酸,丈夫在后方检测标本
李翠翠是第五附属医院健康管理科的护士,也是医院大规模核酸采集队的一员。广州疫情发生以来,她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从5月28日至6月6日,先后4次随队出征支援荔湾区、白云区和从化区大规模核酸采集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李翠翠说,她庆幸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尽一份微薄之力。
6月5日,作为支援白云区核酸采集一个小组的领队,李翠翠与队员到达现场后,迅速与当地负责人对接,沟通采集形式、协调分工,根据现场环境布局,规范核酸采集流程,协助人流疏导,同时还安排好队员的物资、用餐、休息等。一天忙碌下来,声音已经嘶哑。6月6日,李翠翠又马不停蹄地加入到支援从化区大规模核酸采集队伍中。
李翠翠的老公余晓腾,是医院检验医学科的主管技师,更是新冠检测小组的成员之一,是发现新冠病毒的排头兵。妻子在前方采样,他在后方检测,夫妻携手为从化区全员核酸检测贡献力量。
虽然没有烈日暴晒,没有风吹雨打,但是在空间紧凑的PCR实验室里,余晓腾每天全副武装,和病毒“正面交锋”,他们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默默“战斗”。
皮肤病医院
熊明洲:援鄂队员再出征
熊明洲作为有过支援武汉经验的抗疫老兵,不仅要作为第一批队员上前线开展核酸检测,还要临时给其他队员进行培训。“在空旷的场地穿脱防护服,院里只有我们有经验”,得益于支援武汉流调的经历,熊明洲很清楚,在空旷场地穿脱防护服,跟在有缓冲区的室内不一样,不仅要小心广州突然下雨,防止被雨水渗透口罩引起暴露风险,也要注意在下风向穿脱,避免给旁人带来感染风险。熊明洲给大家培训时显得有些严厉,但跟他一起出过任务的同事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担当的老大哥,在现场,他会看着每个人穿脱防护服,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他常说,有经验的同事要扛起担当,不仅要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队友。
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绍洒:连续工作错过父母十几个来电
消毒、拆出棉签、采样、拧盖封存、再消毒……6月3日,这是李绍洒医生第三次参加核酸采样支援工作,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后,他才被赶来支援的队员替换。
脱掉防护服后,李绍洒身上的衣服早已浸湿,口罩和帽子压出的痕迹也清晰可见。从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他被换下来后才有时间看一下手机,仔细一看,竟然有十几个未接来电。
“我没有跟爸妈说我参加抗疫工作,他们在网上发现我在抗疫现场,这些电话都是我爸妈打来的,他们可能以为我失联了。”李绍洒笑着说。
从5月31日到6月6日,李绍洒参与了海珠区、黄埔区、从化区三个区一共七次核酸采样工作支援。同时作为小队长,他还兼顾着处理好医护队伍与支援区域的对接,切实保障队员们的防护安全。
口腔医院
从“被保护”到“保护”
——来自一位曾经的武汉医学生,如今的广州医生的真实记录
2020年1月,武汉封城一周后的武汉夜景,曾经夜里两三点都车水马龙的金桥大道,如今全天寂静无声,偶尔能看到通过的只有救护车和警车。
2020年8月,离开武汉来到广州,正式入职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海珠广场院区儿童口腔科,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
去年身为学生在武汉居家隔离抗疫,今年作为医生在广州随时待命支援。曾经亲眼看着武汉从疫情中一点点走出来,武汉伢好像多了那么一丢丢奇奇怪怪又有点矫情的使命感。曾经在武汉只能通过手机屏幕看着老师们前辈们奔走在前线,如今,成长为医生的我,终于也做了当时在武汉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尽了一份迟到的心力。相信所有的坚持与希望,相信一直坚守的我们。
南方医院
谭雅方:我愿意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
谭雅方总是核酸检测队伍里神采奕奕的那一个。“我们昨晚11点做完工作,12点才回到医院。今天早上9点,我们就又出发了。”5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商业广场,南方医院派出了22个医护人员,扎在这里一整天,为市民做核酸检测工作。这已经是谭雅方第二天来支援检测核酸了。昨天在白云区的太和丰源物流采集点,她和同事两人一组,一个做采样,一个做准备工作,“没仔细算,但我们一天至少测了600、700人吧!”谭雅方又笑了。
这段时间,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医院,离开科室,长时间地扑在基层核酸检测的工作上。“以前做过,但做得很少,在武汉更是没有接触了。”“这几天,这些做完核酸检测的市民们,临走前不少人都会和我说上一声,谢谢你,或者是辛苦了。我觉得,互相理解,其实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一句谢谢,一句辛苦了,谭雅方觉得听着特别舒服。“要问我,累不累?一听到这些话,我就觉得我不累了。”她要当医疗队伍里神采奕奕的那一个。“我觉得,人有的时候就是在靠着一种精神支撑,精神垮了就没办法了。我人在这里,就要神采奕奕的,因为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有贡献,我愿意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
从武汉回来这一年,谭雅方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简单,也很平凡。“我在耳鼻喉科工作,打针换药接手术,这就是我的常态。”如今广州出现疫情,谭雅方觉得自己心里依然很“定”。“就像是我在武汉时候一样,我一直都很坚定,没问题,不心慌。如今广州疫情,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站,简单直接,这就是我的性格。”“更何况这里是广州,是我们自己的家,背靠着南方医院的大本营,我很安心。”
顺德医院
陈瑞芳:7个小时,一个动作重复上千次
6月4日下午4时许,在杏坛高赞村核酸采集点,顺德医院副主任护师陈瑞芳正在为群众进行核酸采样,在另一名队友的配合下,只需1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她就完成了一组10名群众的咽拭子采样,平均每人只需10秒左右。
“上午9点半左右就开始做,一直到现在,中途只吃过几口饭。”高赞点的领队、医院妇科护士长李春艳说,陈瑞芳已连续工作7小时,身边配合的队友都换过两次了,她还在坚持。李春艳准备马上劝她休息,“这样太累了。”
在现场,市民以10人为一组进入采样区,陈瑞芳首先接过排第一的市民拿着的试管,给队友进行检查核对,随后仔细数出10条采样拭子,取出拭子使用后,她没有马上丢弃包装纸,而是在10人结束采样后,再次检查包装纸数量,确认是否10个。三查七对的护理原则,已经内化成她的日常习惯。
整个过程中,陈瑞芳一直站着,“站着操作更精准、更方便,群众的不适感也少一些。”她坚持站着。现场不少市民都对她专业熟练的操作竖起大拇指——“这位姑娘采样,又快又准又温柔”。
7个小时,陈瑞芳和队友一起完成了接近1000人的采样,这意味着她一个动作要重复上千次,而且一站就是7个小时。有人问她累不累,她却只是笑笑说:“还好。”
陈瑞芳(右1)说“站着操,作群众的不适感也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