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21年第十三期(10月31日)第十一版

时间:2021-11-05     编辑:林茵   点击:
新闻摘要:与母校一起走过的日子——姜勇   1980年的高考,我选择了第一军医大学,至今已与母校一起走过了41年的光阴,母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让我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我也见证了母校这41年来的飞速发展。   母校改变了我的前途与命运。1980年,学校刚刚从石牌校区搬迁到麒麟岗校区,很多教学设施都在建设中。当时食堂即是教室,学员吃完饭直接在食堂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认真负责,治学严谨,通过...




与母校一起走过的日子——姜勇

   1980年的高考,我选择了第一军医大学,至今已与母校一起走过了41年的光阴,母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平台,让我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我也见证了母校这41年来的飞速发展。

   母校改变了我的前途与命运。1980年,学校刚刚从石牌校区搬迁到麒麟岗校区,很多教学设施都在建设中。当时食堂即是教室,学员吃完饭直接在食堂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认真负责,治学严谨,通过本科5年的学习,为我在医学知识体系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我有机会参与母校早期的校容校貌建设。1985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青海西宁第二炮兵56基地252团当一名军医。青海的日子催人奋进,使我学会了面对孤独,让我重新寻找人生的定位。我决定重新考回母校,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数十位研究生导师中,我选择了报考病理生理专业赵克森教授,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赵教授的《休克》这一节课讲得非常生动,既有丰富的语言表述,又有深厚的学术内涵,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当年,在报考病理生理学专业的几十名考生当中,赵克森教授选中了我作为他唯一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何曾想到,这次选择竟然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此,请允许我向恩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母校注重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上对微循环图象处理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导师赵克森教授就已经认识到将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开发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有可能形成新的成果。1988年9月导师为了加快微循环图象处理的研究工作,将我派到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自动化控制系学习计算机图象处理的有关知识,参与《微循环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休克时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行为的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的研究。刚开始一段时间,我像一个门外汉,徘徊在工科研究思维的边缘:公式、算法、建模等等。我努力去接受这种新思维,用半年时间重温了高等数学,用3个月时间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逐步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新思路。1993年《YK-MICAS微循环图象计算机分析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并于1995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母校具有国际化大视野。1990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我被留在病理生理教研室任教。这个阶段跟随导师进行有关失血性休克的科学研究,对于动物实验有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1994年8月我又考上了赵克森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国留学远不像今天这样普遍,在军队能够出国留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了。导师很清楚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提高研究水平就必须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国,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和学习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科研全过程。经过他的多方努力和安排,我于1995年3月被母校派送到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那个年代留学出国的人很少,军队又有很多限制,我申请出国的过程就遇到了许多今天难于想象的困难,如果没有母校像赵教授这样具有国际化大视野著名学者的鼎力支持,我就没有赴美留学的机会。Scripps研究所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医学研究机构,在这里我有幸跟随韩家淮教授参加p38 MAPK通路信号传导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发现。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J Biol Chem、EMBO J、Immunit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这为我回国迅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母校是一个识才、爱才、惜才、用才的大家庭。1997年6月,我按期回到母校工作。由于博士期间的突出工作,我获得了“南粤优秀研究生暨曾宪梓奖学金”一等奖。1998年母校为了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以打擂台的形式破格提升教授,在导师赵教授的大力举荐下我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正教授,那年我刚好34岁。1998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当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赵教授因为爱才有道、举才有功,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优秀人才建设“伯乐奖”。1999年5月在导师的大力举荐下,我接任了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和全军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的主任职务。1999年我申请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批准,成为母校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年轻学者。2000年我申报的《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我当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选为首届学习成材标兵并荣立二等功。

   母校拥有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学者。母校的老师们爱业敬岗、乐于奉献,为学校转制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我的导师赵克森教授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已半个多世纪,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是母校“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1998年他在台湾讲学期间发生车祸,造成右眼完全失明,但他始终站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第一线。他长期坚守“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份” 的教育格言,为我们年轻教师和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常常教育我们“由于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类似一场接力赛跑,老师一生中讲某一节课可能已有几十遍,但学生一生中听这堂课只有一次”,要求年轻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认真对待。导师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总结出“引出问题、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作好小结”等启发式教学规律;发表了“启发式教学”、“论教学艺术”、“把课堂教学提高到艺术境界”等10余篇教学论文,提出了“教学创新”和“知识二次加工”等新概念。导师赵克森教授的授课艺术无与伦比,曾作为总后巡回讲课组成员赴四所军医大学示范讲学,也曾应邀到美国四所大学去作学术报告。主持了“教学与科研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导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获得社会的认可,2007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广东省师德标兵,2007年主持申请的《病理生理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适逢母校70周年校庆,自己有幸能为母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母校70华诞送上自己的祝福,我坚信母校将在新时代通过践行“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校训,弘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姜勇教授(前右三)在学校转制时教研室最后的军装合影




我与母校——陈晓光

   七十载风转云舒,母校已是深耕南国,正值风华。晃忆41年前,一袭戎装,嘹亮的军号,昂扬的军歌,整齐的步伐,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迈步走过的南方大道,而今已是林荫繁茂,青葱学子们多有蜚声华夏内外,虽已华发染鬓,却是壮心未已,峥嵘岁月,几度春秋,值此母校华诞,思绪飞扬。

   1980年入学入伍,我就读于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1988年获第一军医大学医学寄生虫学硕士学位,1994年中山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95-1997香港大学博士后,2006-2007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目前为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深感恩于母校的栽培与滋养,导师何麟教授等诸多师长慈祥与信任的坚定目光从未远离,“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血脉赓续。深深感谢第一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几代教师的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与励精图治。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从弱小的少人问津的冷门专业,发展至现在青年学子们倾心所向的辐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方面伊始于刘国章主任力行推举的“自学辅导法”的教学改革,发展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科研方面,从军24年,“姓军为兵”,在1998年长江沿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峰,深入抗洪一线部队,为南方战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建言献策并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系列研究成果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集体转制后,积极面向民生,精准调整学科发展方向,“转民为民”,力主拓展热带亚热带地区深受其害的媒介蚊虫及其传染病防治研究,暨启始了我的“斗蚊战士”之旅至今。

   近年来主持了国内外媒介蚊虫及其传染病领域的重要课题10余项,包括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美国NIH R01课题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4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等。《重要媒介蚊虫防制的关键科学技术》以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尚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南粤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共发表该领域论文186篇,包括 Science、PNAS 等,申请专利19项,获得授权专利9项,制定政策法规6项。在全球首次解析了重大蚊媒传染病登革热等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中国佛山株的全基因组,并在媒介蚊虫的多组学、性别决定、媒介效能、伊蚊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蚊媒病毒侦检监测与控制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基于“天罗地网”、“引蚊入瓮”、“以毒攻毒”理念研制的“基于互联网的蚊虫监测与蚊媒传染病预警体系”、“基于人工孳生陷阱的蚊虫防控装置”和“基于蚊浓核病毒的生物杀虫剂”,目前正在进入试制或现场测试阶段。倍感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们的相继成才与鼎力担当,本研究团队部分研究及产品在蚊媒传染病防控领域研究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深深感念于国内外该领域著名专家如我的博士导师江静波教授、访问合作导师Anthony A. James院士的不吝赐教,感谢国内外众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专家们的惺惺相惜与互相支持。本研究团队与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多国国际著名蚊媒控制专家均建立稳定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中山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等已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国内蚊媒传染病研究联盟。

   当前我国仍面临新冠疫情长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同时外来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发生、发展、加剧,已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的入侵扩散,可以引起疟疾、登革热、血吸血病、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严重威胁和危害我国民众健康。“保障人类健康”是我国生物安全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之一。本研究团队发展优势、强化特色,正是对标我国人民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针对重大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积极展开其防控、侦检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其综合治理示范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防控的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培养一支在该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队伍,将为我国持续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国策的实施提供保障,为地处亚热带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世界病媒生物控制及其传染病防治提供综合方略和科学技术支撑。

   “筚路蓝缕,薪火相继”,学子归巢,同贺母校诞辰,“雄关漫道”,仍需迈步从头越,期盼磅礴后浪,共谱母校华美新篇章。

2019年陈晓光教授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风雨兼程七十载,既往开来著新篇——丁长海

   七十载风雨兼程,桃李芬芳。70年来,您的成就见证了您的成长,虽历经风雨,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南方医科大学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医学院校。

   在将近天命之年挑战自我,踏上回国的征程,不知不觉来到南方医科大学已有5年时间,期间挥洒过汗水,也体验过快乐。感谢南医大这片沃土,让我在新的道路上收获满满。

   我从2016年7月开始正式回国发展,基础医学院是我回国后的第一站,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行们。他们治学严谨,待人真诚,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国际化视野。与他们为伍,我获益良多,更坚定了我在如此优秀团队中做出成绩的信心。

   2018年由于工作调动,我加入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让我有了更大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来到珠江医院后,我开始大力推广和普及临床研究,除自己带头开展数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外,我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开展临床研究相关讲座共30余场,举办2次全国临床研究培训班、2次骨关节炎国际会议、2次境外(加拿大、利物浦)专场学术交流会。我尽力全方位打造研究沙龙、临床研究科研门诊、“珠江系列”临床研究系列讲座、全国临床研究培训班等构成的培训体系,临床研究系统培训体系已经初现规模。

   我亲自参与了从无到有创建临床研究中心的过程,虽然艰苦而曲折,但最终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成立了南方医科大学首个临床研究中心和I期临床研究病房,负责全院研究者发起项目立项审核、质控管理等全过程管理以及I期临床试验。领导中心完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常用制度和SOP汇编》69项,现科室在岗人员共17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研究病房于1月8日正式启用,分别于2月5日和4月5日通过了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备案专业的检查。领导中心完成《I期临床试验常用制度和SOP汇编》173项。除此以外,我还大力推动医院学科建设,为医院引进数名高层次人才、悉尼大学特聘教授一名,并促成医院与悉尼大学框架合作协议的签署。在医院支持下,我通过立项流程优化、全流程质控实施、专业培训持续发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为医院临床研究“增量提质”,成绩显著。

   不断付出的同时我也在新征程中收获了一些成就。目前主持数项国家级课题;以南方医科大学为署名单位,共发表文章63篇;以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通讯署名单位,发表文章40余篇。被评为2020年、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批)。教学相长,我目前已经培养有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12名,其中3位博士生获得学校“2019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专项”访学项目资助;共指导6名博士后,其中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名、获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名、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资助5项,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2项。

   值此南医大建校70周年之际,回顾南医大辉煌的发展历程,继往开来,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国家、大学和医院日益重视科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我也将持续响应国家和单位的号召,加强医院各类临床研究的管理,规范临床研究行为。努力打造临床研究“心”文化:对人(如受试者、申办者)诚心、热心,做事(如临床研究)专心、恒心,有信心做好临床研究。建立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临床研究综合平台,领航临床研究项目由数量多到质量高,由参与到主持,在临床指南中留下珠江足迹,在疑难杂症诊疗中发出珠江声音。

丁长海教授(左二)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护士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瑾:把职业当成热爱的事业干

周瑾,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众多患者生命;她用学科前沿知识,做好全院教学培训工作;她深入防疫第一线,分批次调度5294人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和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扎根临床27年,周瑾早就练成了一名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她秉持“护士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更多】

【护士节】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硕: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2023广州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百名好护士颁奖典礼近日举行。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硕被评为2023年“广州好护士”。重症医学科(ICU),每逢节假日就是医护最忙之时。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杨硕又是在值班中度过。他所在的ICU还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备班,24小时待命。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众视野,被冠以“魔肺”...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