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22年第七期(5月31日)第二版

时间:2022-06-01     编辑:林茵   点击:
新闻摘要:40年,不变的是坚守与创新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文公布了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我校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一等奖以上成果数量并列全省第3。    教学成果奖是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设立的教学奖项,是国家、广东省最为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类奖项。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持续更...




40年,不变的是坚守与创新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文公布了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我校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一等奖以上成果数量并列全省第3。

   教学成果奖是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设立的教学奖项,是国家、广东省最为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类奖项。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持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强化教学内涵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充分肯定,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成果培育支持力度,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创造出更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教学成果,发挥好教学成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教务处)


特等奖

40年坚守与创新:现代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解剖学是现代医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支撑,但由于人体结构形态特征稳定,100多年来解剖学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被戏称为“死人”的学科。

   钟世镇院士带领团队,40年来坚持解剖学为临床服务,创立和发展了临床应用解剖学。重点围绕学科、课程、教材、方法、学习者等5个要素,构建了临床应用解剖学教学体系,开创了解剖学的新领域。实现了学科建设集成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材立体化、教学手段全息化、人才培养多元化。


一等奖

五共五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协同聚力创新实践

   团队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级省级项目为支撑,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契机,突出医学特色, 推进“五共五入”思政课协同聚力创新实践、综合改革。

   聚焦三个问题:校内协同育人不足、资源分散;思政课针对性不强、路径单一;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不足的问题。推行五项举措,分别为主体共谋——名家请入课堂;症结共寻——实践融入教学;断点共接——场域嵌入课后;资源共享——案例编入辅教;行动共通——德育渗入专业。


理工医融合的复合型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生物技术是当前最为活跃、影响最深远的学科之一,对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意义重大。

   团队在22项省级质量工程及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疫苗研发、分子诊断、生物制药、生物治疗”四大生物技术医疗应用领域,通过搭建7个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以“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南粤优秀教师”为代表的跨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系统构建通识、医学、理工、生物、技能训练5类课程和8个实验模块(59个实验项目),开展混合式教学、RBL 教学、课程思政3类教学改革等,构建了理工医融合的复合型生物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基础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针对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需求,团队明确目标,突出特色,形成了一套优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和体系,建设了一支高质量专业教学师资团队,打造了一批面向专业学生的高水平创新科研平台,涌现了一组优质专业课程。

   培养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上实施学分制衡量,科研创新上落实导师制培养,作风养成上采用书院制管理(三制);并通过创建“院士创新班”等,保证生源质量,实现了学生的小班化和个性化培养,并落实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三化)。


围绕“四多”、强化创新引领的学术学位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以来,学校以“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主线,团队围绕“四多”(多元化选拔机制、多方位育人资源、多维度评价体系、多渠道激励机制)改革学术学位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直博生、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三位一体的博士研究生多元化选拔机制,提升生源质量;通过自设“医学+”学科专业,优化导师队伍,实施导师资质和招生资格分离,构建“三新”“两跨”“一专”课程体系,博士100%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硕博连读博士100%出国学习等措施,整合多方位育人资源,完善培养体系;允许专利授权作为学术成果申请学位,完善多维度评价体系,强化学术导向;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自设“国家奖学金补充计划”,建立多渠道教育激励,增强创新动力。


二等奖

高等医科院校“三全育人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南方医科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多方力量汇聚、多种资源共享、多个环节配合的“三全育人共同体”。

   团队在学校构建“大南医”价值共同体基础上,强化校院领导、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实现与13所附属医院医教协同,发挥医院环境育人作用、精选医疗实践进课堂、带领学生用医学知识服务社会;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反馈机制,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磨刀石”和“试金石”作用;构建同频共振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实施“筑梦引航”工程,落实思政进学生社区,形成了“大思政”工作格局。


交叉融合 共生成长 医科院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面对未来健康挑战,医学要与大数据、生物、心理、管理等学科深度融合,为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提供可靠支持。跨学科卫生人才是大科学时代医学创新的支点,也是医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任务。

   团队在多科性医科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基础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立足生物信息(医学+信息科学)、心理卫生(医学+教育学)、卫生管理(医学+管理学)、 生物技术(医学+生物学)、生物统计(医学+理学)5 个领域,抓住学科、教学、管理3个关键开展系统改革:构建了学科专业共生发展机制、构建了教学体系共生融合机制、构建了教学组织共生成长机制。


面向国家急需的助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命运。助产士对提高产妇顺产率,降低生育风险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助产士缺口近20万,教育层次以专科为主,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亟待优化,构建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的助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10年来,团队依托3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2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围绕3个主要问题,系统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主要是:率先开设助产学本科专业,解决了助产本科教育空缺问题;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助产本科人才培养路径问题;主编4部助产本科规划教材,解决了助产本科专业核心教材不足问题。


师生共生成长,BASI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7年多探索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了聚焦能力培养,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校级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团队针对我校情况积极探索并实践BASIC教学改革。

   B-以混合教学为抓手。构建承载、融合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机制平台。

   A-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聚焦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协同提升。

   S-以系统部署为保障。凝聚共识加强宣传、顶层政策统一标准、由点到面分步推进、建立团队培训交流、定期检查监督反馈、评比表彰绩效激励,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I-以整体改革为基础。从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学实施、师资调配、学情分析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发力并配套举措,整体上确保改革效果。

   C-以协同发展为手段。加强师生教学主体、教学相关部门、不同教学体系、优秀教学方法等多层面的协同支持、创新发展。




公交车上救了整车人!邱文蕊,好样的!


   公交车司机行车中突然晕厥倒地,车子失控全车人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医学生一个箭步冲上操控台带领乘客紧急制动、展开急救,化危为安。

千钧一发之际,她一个箭步冲上前

   2022年5月2日中午,南方医科大学2021级麻醉专业研一学生邱文蕊经历了她人生中一个难忘惊险的时刻。当天是五一小长假第三天,邱文蕊乘坐从顺德到禅城的公交车外出,上车不久,车正行进到顺德南涌地铁站附近时,司机沈师傅突感不适,很快失去意识,身子歪斜倒在地上,车辆顿时处于失控状态,在这眼看可能车毁人亡万分危急时刻,坐在前排的邱文蕊眼疾手快立即发现危情。

“快,司机晕倒了!”

   她不假思索一个箭步冲向驾驶位,第一时间与前排乘客一同按下公交车紧急制动按钮,将车辆停稳后,她一边表明自己医学生的身份,一边紧急指导乘客分工协作,一名乘客负责拨打120急救电话,另一名乘客则负责拨打公交公司电话请求支援。

   邱文蕊与其他乘客迅速将司机移动至公交车地板上,解开司机的口罩和衣服纽扣,将他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邱文蕊一边拍打司机肩膀,一边大声呼唤“师傅醒醒”,发现沈师傅没有应答,邱文蕊立即检查沈师傅脉搏呼吸,发现其脉搏、呼吸尚可,在排除心脏骤停的情况后,她初步判断沈师傅为晕厥。在持续的呼唤下,不一会儿,沈师傅慢慢醒来,邱文蕊紧紧守护在他身旁,细心安抚他,检查他的意识及生命体征。

   沈师傅醒来后,邱文蕊仔细询问他的既往病史,并与急救中心保持联系,及时告知所掌握的病情。在120急救人员到达后,邱文蕊与急救中心人员进行了交接,帮着一直将沈师傅平安送上救护车,才安心地离开。

“感谢你们培养出有素质、有医德的医生”

   司机沈师傅在病情稳定后康复出院,他和公交公司相关人员经过多方了解,得知邱文蕊是南方医科大学的学生,现在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麻醉科实习。5月9日,沈师傅和相关负责人带着写有“助人为乐、救死扶伤”的锦旗、感谢信和鲜花,特意赶到医院,表达他们对邱文蕊见义勇为的谢意,此时,邱文蕊的事迹才被大家得知。

   提起事发时的情形,大家都觉得后怕,当时司机晕厥倒地后,公交车瞬间处于失控状态,如果不立即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极有可能出现车祸伤亡情况。

   对当时的情景,邱文蕊依然记忆犹新。“我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赶紧救人,先第一时间停车,稳住车后尽快判断司机的病情,为后续的救援争取时间。”

   同时,邱文蕊特别提到,事发时其他乘客都非常热心,大家齐心协力、伸出援手,才能成功化解危情,“大家的互帮互助让我觉得很暖心,有满满的正能量!”

   面对司机沈师傅和公交车公司的大力夸奖和医院的表扬,邱文蕊很不好意思,她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只是做了作为党员和医学生应该做的事,不足挂齿,她相信不管是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出手相救。

   整个事故现场,乘客们都反映邱文蕊现场处理非常迅速镇定。说到这一点,邱文蕊表示当时自己也有点紧张,但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扎实专业素质给了她底气和勇气。守护车上人员的生命安全,是一名从医者的职业本能,邱文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南方医科大学“博学笃行,尚德济世”的校训内涵,平凡一员,英雄义举,为身边的同学们树立了榜样,更是新时代新青年的铮铮担当!

(文/谭晓雪、王波、魏秋桦)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见闻】王晖迪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6月25日-30日,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林岛召开,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何彦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晖迪受邀现场参会。同时,王晖迪被林岛学术委员会选中在大会上作口头汇报,站在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分享课题组相关研究,并获得与往届诺奖获得者及世界顶级科学家当面交流的机会。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渊源林岛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是发现、培养、凝聚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刘伊丽:年逾九旬仍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

编者按:我校南方医院刘伊丽教授牢记从医初心和使命,70年来满腔热情地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无怨无悔;坚持自主创新,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惠及无数患者;甘为人梯,精心育才,推荐年轻有为的骨干担任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刘伊丽教授90岁生日之际,特发此文,祝她生日快乐,永远年轻!刘伊丽是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