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沪”英雄安全回家了
5月18日下午,CZ3524航班在广州白云机场平稳落地。走下飞机,300名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队员进入了掌声与鲜花的海洋。经过一个半月的持续奋战,守“沪”英雄安全回家啦!
4月3日,接省卫健委通知后,我校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积极部署落实,各附属医院选派精锐人员迅速集结,共派出15名医务人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截至5月16日24时,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共完成975万管4523.3万人次的检测量。从4月3日抵沪到5月18日返粤,他们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直到上海16区社会面全面清零后才返粤,以日夜奋战践行了“疫情不退,我们不走”的誓言。
(图文/南宣)
南方医院
南方医院检验科派出周芳、刘媛瑞和吴笛3名队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有时候做梦都梦见在加样
援沪医疗队员周芳说,来到上海工作期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坐到生物安全柜前,每个人都抛弃一切杂念,心中只有一件事——加样。又快又好,早点完成,尽自己最大努力在单位时间里处理更多的标本。每天下班才发现,手指在拧盖的时候已经擦破了皮,左手大拇指及整个手掌都酸痛。肩膀和颈椎酸疼贴个膏药明天继续干,大家丝毫没有叫苦叫累,有时候做梦都在加样。
给自己定下1小时完成500样本的目标
援沪医疗队员刘媛瑞说,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很快,大家就以快制快,时刻与时间赛跑。每次走进实验室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涌上心头,她时刻提醒自己在阳性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必须认真细心,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发生,不能有任何负面的心理负担。她每天给自己定下小目标,1小时要完成500个样本的加样工作,经常是最早进实验室最晚出来,工作起来经常忘记时间和疲劳,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加样神枪手”。
到上海第一晚便处理了三万多管标本
援沪医疗队员吴笛说,根据广东省援沪医疗队的整体部署,他所在的小组对口支援位于浦东新区的中科润达医学检验所的一个实验室,与队里其他组成员采取三班倒的方式开展工作,工作时间是凌晨两点到次日上午九点。来到上海第一个班就是夜班,大家都克服疲倦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这个班组主要处理夜间的标本和白天遗留下来的工作,他负责上机扩增以及结果分析报告工作,尽管已经有些心理准备,但是看到这么多的阳性结果,大家除了有些吃惊外迅速调整心态全力投入工作中,当晚处理标本三万多管。
珠江医院
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派出李攀、强永杰、熊君3名队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赢上海这场硬仗
考虑实验室大批量标本通常在下午或晚上送达,他们经常下午6点出发、凌晨1点下班,或凌晨1点出发、下班已是早上8点多。“虽然作息不规律,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算困难”,李攀表示,“面对上海这场硬仗,我们医疗队和上海同胞同心携力,大家凝聚在一起,任何大小问题,一定都会迎刃而解。”
完成任务后想好好睡觉,调整生物钟
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广州,最想干的事是什么?“好好睡觉、调整生物钟”是他们共同的愿望,“我们分大夜班、小夜班,生物钟都乱了,醒来时常反应不过来是下午还是晚上。”强永杰笑着说。
“抗疫是件艰苦的事,巨量的资源调动和全社会协调一致的行动,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我为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自豪。”熊君颇有感触。
珠江医院援沪队员强永杰、熊君、李攀(从左到右)
第三附属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派出杜凌燕、刘鹏飞、洪运韵3名队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每天最快乐的莫过于比昨天加多一管”
洪运韵在解码气膜实验室工作,支援的实验室采取单人单管加样,每个小时需要进行450管的加样,为了突破加样量,提高检测速度,洪运韵放弃仪器自动加样,采用更为辛苦但速度更快的手工方式。在生物安全柜旁流水线操作,将样本管旋开再拧紧,手持移液器取样加样,每一次旋转、按压都不容出错,这样的动作,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以上。手在加样过程中跟生物安全柜大量摩擦、破皮,磨出了茧子。他说:“每天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能比昨天加多一管,能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上海的疫情才能早点结束,大家才能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贴上膏药,我还能坚持!”
广东队对口支援的千麦飞粤气膜实验室,每天核酸检测能力也从8万管跃升至20万管以上,还创下单日31.2万管的纪录。来自第三附属医院的杜凌燕、刘鹏飞被安排在这里支援,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加样操作,他们的手腕关节都吃不消了,却还咬牙贴上厚厚的膏药,在岗位上坚持。
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派出病理科邱云辉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夫妻粤沪两地共同战疫
“欢迎回家!”邱云辉的丈夫,同是医务人员的梁新荣也在迎接队伍里。在邱云辉援沪的日子里,梁新荣也主动报名参与了广州本土核酸采样工作,两人虽分隔两地,但做着同一件事情——共同战疫!
“很激动,终于回家了!”时隔46天,奋战了44个日夜,邱云辉终于踏上了她最爱的土地,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家人!
创造了每小时5500管的检测量
邱云辉主要任务是支援浦东新区的华大气膜火眼实验室核酸检测。“第一次检测出阳性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虽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素养,但第一次接触阳性标本的情景还是让邱云辉印象深刻。
大筛查的核酸检测任务重,检测小组采取定人定岗和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保证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每天通宵达旦,人机无眠,不间断工作,每班次工作至少8-10小时。“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大家没有一句怨言,都想着多分担一点,多做一点”。面对疫情,邱云辉和队员们与上海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经过团队的高效协作,广东团队创造了每小时5500管的检测量,充分展示了“广东速度”,贡献了“广东力量”。
在上海“作战”的40多个日夜,对邱云辉来说是一次宝贵经历。“它将成为我一辈子的财富和荣誉。上海人民的关心和医院后方的支持让我觉得援沪的日子虽然艰苦却充满了感动,它将激励我在医学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邱云辉说。
中西医结合医院邱云辉
第五附属医院
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派出卓镇旭、陈宪楷和郭维龙3名队员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为了让核酸结果早一刻呈现”
卓镇旭被分配在虹口方舱组,他和队员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闷热的方舱实验室里,使用移液器不断重复手工操作,完成配置试剂、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等一系列检验工作,经常熬夜工作八九个小时,只为保质保量尽可能多地检测标本,希望核酸结果能够更快地通知到市民。卓镇旭说:“看到上海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在一天天下降,一批批方舱隔离病人陆续出院,想到这些成绩里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心里很欣慰。”
虽然在上海的工作紧张而繁重,但医疗队员们常常感受到队友们和上海人民的温暖。因为支援任务,卓镇旭的生日无法和家人一起过,广东队队友们特意为他和同一天生日的杨家城医生举办了一个特别的“云生日会”。大家通过线上视频“相聚”。“当时手机响,看到大家拉群了,以为谈工作,没想到是给我们过生日,实在被惊喜到了,太感动了。”卓镇旭回忆,“再苦再累也值得,瞬间浑身满能量,就想怎样才能更多做贡献不辜负大家。”
援沪返穗医疗队员陈宪楷感慨很久没晒过太阳了,在上海方舱工作没日没夜,他开玩笑说:“要是没有时钟,只能靠生物钟感知日夜。”
郭维龙说,家里人跟他们第一时间说了医院对家属的慰问和后勤保障,让他们放心在上海工作。
第五附属医院卓镇旭
顺德医院
顺德医院检验科派出万展鹏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他打趣的说:“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词语就是绣在枕巾上的‘上海’,一直没有机会来一趟,没想到自己是以这样方式踏上这片土地。”在上海抗疫的日子,万展鹏写下了他的支援手记。
“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战胜疫情”
4月4日,经过白天的短暂休整,我们佛山队员下午四点钟被安排到虹口区和浦东新区的检测点协助核酸检测。当地同行给我们的任务是5000管的日检测量,为我们安排了一个独立的方舱实验室,并为我们提供最好的防护物资和实验耗材。佛山队员一行11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医院,尽管如此,我们很有默契,来上海的第一天,就直接进入实验室参与核酸检测。
大家分工十分明确,配试剂、单独编号、加样提取、上机扩增……每一步都是无缝对接,异常熟练。遇到阳性的标本或者无内标的标本,我们都会统计并取出相应的标本再复查一次,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虽说是三班制,要求工作八小时,然而面对庞大的检测数量,我们队员都不怕苦,不怕累,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志愿再加班一两个小时才肯出仓。为了尽量节省防护用品和增加检测效率,队员在工作期间都尽量少喝水,坚守阵地不脱岗,有时高峰期连上个洗手间都不敢,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下班。
在上海,尽管防护物资较为紧张,但我们医护人员也受到帮助和照顾。一日三餐没烦恼,有菜有肉非常好。我偶尔会拉开窗帘,看着依旧迷人的上海景色,我始终坚信,总有这样的一天,疫情会被我们战胜!
顺德医院万展鹏
第七附属医院
第七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派出何锋荣支援上海核酸检测。
靠的是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
抵达上海后,何锋荣顾不上休息,连夜对接了解支援任务。疫情之下,容不得半点马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队员来自不同单位的现状,何锋荣随工作队分组进入实验室,熟悉检验流程,检查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并从实际操作、数据核对、基础设施等方面反复推敲梳理,确保不落一个设备、不丢一个环节、不放过一个隐患。
“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提取了多少个标本,标本一直不停地被运送过来,我们也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检验工作。”46天的日夜不停歇,靠的是队员们特别能战斗的工作作风,每天8到1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对何锋荣身心是极大的考验。
实验室高温高压的环境特别考验心态
实验室是火线、是战场,有时在30℃以上的环境里,何锋荣裹着厚厚的隔离衣和防护服,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面对一个个潜在的高风险检测样本,更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精准完成各项操作,对人的考验也十分“炙热”。
“队员们从实验室出来时衣服都湿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有的队员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有的队员还出现了水土不服等症状。在困难面前,大家没有抱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何锋荣说,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脸上是一道又一道的压痕,肩颈处因为疼痛而贴上的膏药也被湿润了,他笑着说:“一想到还有很多市民等着核酸检测结果,我们又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