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任映红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把“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放在“七个着力”的首位。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高举旗帜、引领方向,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领导力是我们党把握政治方向、谋划发展大局、制定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创新的政治引领力,是解决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领导力,能起到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以一持万的作用。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前,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国家和民族中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要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引领力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能力,是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坚持不懈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是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是“真经”,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把握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党的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影响力。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
党的群众组织力,是我们党依靠、发动、组织和教育群众进行伟大社会实践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及成效。
坚持走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致力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汇聚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合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积极主动传递党的声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思想共识;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上下齐心、居安思危,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提高宣传组织群众的本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扎根基层,识民情、知民意、汇民智,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增进群众的信任度,从而听党话、跟党走;要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引导,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各级党组织周围,形成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
社会号召力是我们党发挥自身影响力、动员力、引导力和凝聚力,将各种社会力量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能力。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围绕中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目标愿景汇聚力量,以辉煌成就激励民众,以实干精神鼓舞斗志;深入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
打造队伍、提质增效。要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变化,以创新理念和手段从容应对复杂形势变化,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加强自律,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做到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以民心为坐标塑造政党形象。政党的良好形象是宝贵的政治资源,是党的社会号召力的重要源泉。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个政治方向正确、领导本领高强、为民务实清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社会号召力就无比强大。
(《南方日报》10月16日A04-05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曾汉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既明确了新时代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也内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文化目标。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富强,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本固、历经磨难而不断,根本在于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和强大的传承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蕴含着强大的内生力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下,中华文明形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不断拓展,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巨树,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如果不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也就不可能培育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在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创造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各具内涵的风俗习惯、意义深厚的节日节庆等,在文明形态的构建和传承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文明载体。它们既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性社会实践的精神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基石。新时代,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明成果,必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以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培育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活力的源泉,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及丰硕的文明成果昭示,中华文明是充满活力的文明机体,以极大的创造力成就了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绚烂风景。在中华文明史上,农耕文明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由适应走向创造,由攫取走向生产,这是中华文明极富创造力的有力证明。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洋洋中华思想文化大观,生机蓬勃,历久弥新,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学说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文明的创新性也体现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中。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勇于探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无不展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劲的进取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为鼓舞和引领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开放包容的文明姿态凝聚民族向心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贞不屈的共同信念,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中友善利他的历史取向,涵养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中华文明的这种统一性和包容性,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精神世界。正是守护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国各族人民才携手并肩,一步步走到今天。靠着统一性,中华民族在磨砺中锤炼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气神;靠着包容性,中华文明不断汲取外部养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开阔视野、涵养胸怀,从而取得历史主动。团结统一、众志成城成就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家国情怀,兼收并蓄、开放包容造就了中华文明博大广阔的文化品格。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只有延续开放姿态和包容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成果赢得历史主动和思想主动。
以中华文明和平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根源于农耕文明的“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属性和价值取向。和平相处、合作发展是“和合”的基本含义,其中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向往和平和睦的环境,从根本上就趋向合作共生、命运与共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对和平的向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也将不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跃上新高度。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 02版)
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任映红 温敏丹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江苏考察时围绕“以学促干”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他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是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以致用、取得实效的根本遵循,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突破的思想指南。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总书记强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内生逻辑在于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把人作为一切人类历史活动最终的意义载体,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保障人民权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创造创新活力,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复兴伟力。
二是出实招、求实效。科学统筹各项任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击中要害,推出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攻城拔寨、破局开路,从看起来“不可能”中寻找各种“可能”解决方法,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打基础、利长远。加强理论武装,创新思维方式,全面系统掌握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懂弄通、入脑入心;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驰而不息、动真碰硬推动整治、纠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破解各类难题和矛盾,脚踏实地把战略目标、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突破。
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总书记强调,“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需要党员干部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汇聚干事创业热忱,积极主动作为。
一是恪尽职守、担当作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立标杆、作示范,学思践悟、奋勇争先,聚焦重点、盯牢关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笃行;面对复杂局面、急难险重任务,始终保持奋勇争先、担当作为的精神状态。
二是迎难而上、敢于斗争。新时代需要应对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斗争将伴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要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敢于直面矛盾、艰难险阻,遇到问题矛盾不推诿、不绕道、不回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迷于现象、不困于眼前,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斗争智慧;掌握历史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本领。
三要严管厚爱、激励保护。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保护并重,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考核重实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用人导向;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容错正名、审慎问责、撑腰鼓劲,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让干部放开手脚、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敢想、敢干、敢闯、敢创新;到基层去、在一线选,在严峻复杂斗争中考察识别,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总书记要求,“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以学促干,贵在落实执行。
一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两个确立”政治共识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民主集中制,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将充分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相结合,不断激发党的组织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完善推动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实现党的领导的上下贯通和执行有力;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主题教育是一次理论大学习、政治大体检,要突出问题导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问题、对症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才能排毒杀菌、强身健体。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考验角度、锐度、硬度和韧度,考验忠诚、干净、责任和担当。
三是深入基层察民情,目标管理见行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问计于民,是出台政策、开展工作的“先手棋”。必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要看“后院和角落”,不要只看“花瓶和盆景”,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倡导目标管理,根据基层实际细化分解目标,绘制“线路图”,使之有可及性和可操作性;未雨绸缪、备预不虞,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走群众路线,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以落实成效取信于民。
(《广州日报》2023年10月10日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