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由学生处和校团委联合主办的《从水稻育种谈国家粮食安全》的主题讲座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蒋鸿,学生处、校团委领导以及现场190余名同学聆听了讲座。
药学院辅导员杜威振担任主讲,他以水稻育种作为切入点,通过介绍近代中国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回答了我国“粮食够不够的问题;结合我国粮食面临的挑战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回答了为什么要节约粮食的问题。
杜威振首先通过给同学们科普关于水稻的常识、我国水稻驯化和栽培历史等,带领现场的师生走进了水稻的世界,感受我国丰富的水稻文化资源。他重点讲述了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教授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论证“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的故事,否定了当时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栽培稻源于印度的说法,向同学们展示了老一辈农业科学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1995年,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发现距今约12000 年的稻作遗存,是目前发现的全球最早的水稻遗址,被全球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丁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杜威振为大家介绍了系统介绍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这两次世界绿色革命给全球粮食增产带来的贡献。他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解“杂交水稻”、“海水稻”、“功能水稻”、“转基因水稻”的科学知识,让大家对水稻有了更深的了解。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对世界范围内减少饥饿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杜威振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从“天然杂交水稻”发现到“野败的问世,”最后到“超级杂交稻”的成功,是袁隆平院士让杂交水稻从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杂交水稻从理论飞跃到实践,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产业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杜威振用历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详实的图片给大家展现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谷物供应基本自给,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中国人民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杜威振分析了以色列高度发达的节水农业、荷兰全球遥遥领先的温室农业、日本全球名列前茅植物工厂农业,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大学生该如何做?杜威振给出的答案是——节约粮食,接受劳动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要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杜威振结合自己学农的体会和成长,建议同学们树立“按需取食,点餐小份菜,剩菜打包”观念,他鼓励大家如果有机会多去体验田间农业劳动,唯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讲座最后,杜威振分享了他读书期间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卢永根院士的回忆,杜威振说卢永根院士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丁颖精神”,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农业科学家在默默地守护者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同样也在无私地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价值,学医也好,学农也好,同学们应该要把个人的发展跟国家的命运、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丁颖院士(左3)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右3为青年卢永根)
讲座结束后,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卢永根宣传片—《桃李满天下》,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永根的事迹令在场师生备受感动。卢永根在病床的采访中说到,“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把财产还给国家,是我对党最后的贡献。”希望同学们在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更因脚踏实地,努力学好医学知识,为实现国家的“医食无忧”保驾护航。
今后学生处与校团委将继续开展辅导员讲座系列活动,鼓励辅导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讲座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实现高校全方位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