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院校举办的“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交流项目在俄罗斯伊万诺沃举行。我校和大连医科大学的12名医学生在为期两周的沉浸式学习中,深入俄罗斯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一线,围绕“来自俄罗斯的爱与手术”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深度对话。
临床直击:从模拟产房到无影灯下的生命战场
母婴医院模拟中心展示了俄罗斯全民医疗体系下的免费宫颈癌筛查制度,并现场模拟新生儿出生至28周的危急病例处理流程。胶皮婴儿模型逼真的呼吸与哭声,让医学生们直面生命的脆弱与科技的温度。随后四天,学生们进入肿瘤诊治中心,连续观摩肺癌、胰腺癌、结肠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主刀医生以毫米级精准操作诠释了“俄罗斯医学的极致严谨”。
后续还前往老兵医院、伊万诺沃第四人民医院、州立骨科与康复医院、静脉疾病诊疗中心等各大医院,观摩胆囊切除、糖尿病坏疽截肢、静脉曲张激光消融闭合术等14台手术。截肢手术中医生对患者未来生活的考量,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技术之外的人文重量”,俄方医生现场示范“一根弯头镊子”极简式血管剥脱。步态分析仪与趣味康复游戏系统也让同学们充满新奇。

文化浸润:从伏尔加河畔到苏联儿童院的历史回响
学习之余,中俄学生共同参与“家庭、爱与忠诚日”庆典,身着传统服饰的俄罗斯民众绕教堂歌唱,免费分发特色格瓦斯的场景,让学生们触摸到民族精神的坚韧内核。前往伏尔加河古镇普廖斯与苏兹达尔小镇的旅途中,油画般的木屋与亘古流淌的河水,更成为医学之外的收获。正如李秋华同学写下的那样——“当脚步流连于伏尔加河畔,澄澈的河水倒映着天光云影,微风拂过,带走连日手术观摩与课程学习的疲惫,留下的是对这片土地宁静之美的深深眷恋,仿佛把医学生紧绷的心弦重新调回温柔的频率。”
工业与艺术博物馆则生动展示了这座城市从纺织重镇到文化之城的华丽转身,讲解员以 1928 年第一台国产纺织机为起点,向中国学生们梳理了伊万诺沃“纺织之城”的百年脉络。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中国学生聆听了苏联时期收养44国孤儿的国际主义故事,参观了众多中国革命家后代的旧物。

科技前沿:Neurosoft实验室里的未来医疗
项目尾声,师生们共同走进位于伊万诺沃高新园区的Neurosoft医疗器械公司,深入了解该实验室的布局和项目进展,探秘俄罗斯神经科技研发一线。从可干预瘫痪肢体的电极阵列,到精准阻断痛觉的神经刺激器,工程师们用“设计—研发—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体系,为我们展示了科技与生命的深度共振。
从最初的设计理念构思,到复杂的研发过程,再到最终的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都由公司内部的专业团队精心完成。这种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不仅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进行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第二临床医学院马丽雅同学在参观后表示:“俄罗斯在神经科技领域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技术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力量,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友谊长存:喀秋莎旋律中的跨国共鸣
结业仪式上,伊万诺沃国立医科大学校长Viktorovna为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各位同学颁发了结业证书,中俄学生共唱《喀秋莎》。公共卫生学院的林子千同学感慨:“当各国学生共唱,不同的声音交织在同一旋律中,医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终于汇成同一束光。”伊万诺沃国立医科大学副校长Zhaburina表示:“中国学生展现的求知欲与专业素养,为中俄医学教育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从模拟教学的“预演战场”到手术室的真实考验,从苏联历史的厚重到伏尔加河的温柔,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短暂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和职业素养的升华。在这次交流中,中俄双方师生们不仅分享了前沿的医学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合作。未来,中俄两校将持续深化合作,为国际健康事业培育更多兼具精湛技艺与人文情怀的卓越医者。使命在肩,初心不改;征程再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