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概况】
在“慕课”来临之际,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但课程实施人本化、公平化、优质化目标依然面临挑战。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4所城市,对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课堂参与的认知情况,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课堂参与的频次、内容、类型,以及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结构访谈。遵循必要性与可行性兼顾的原则,选择了北京、长春、西安、兰州四地的6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826份,回收有效问卷1728份,回收率为94.6%。同时,对12名学生进行了结构访谈。在数据分析中,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专业课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制图:实习生 王轶玮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者中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占26.8%,有重要影响的占50.6%,说不清楚的占13.1%,不太重要的占8.5%,非常不重要仅占1.1%。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调查发现,课堂参与最有利于知识积累,其次是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再其次是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其中,对于课堂参与有利于知识积累,认为完全符合的大学生比例为18.0%,比认为有利于成绩提高的比例高出4.8个百分点;认为基本符合的大学生比例为47.9%,比认为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的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
2.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
大学生课堂参与频次较低。调查发现,大学生总是和经常参与课堂的比例并不高,仅占三分之一。大学生课堂参与主要通过课堂回答老师问题、参加课堂讨论、参加课堂陈述、课内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项目和课堂上记笔记等形式,这当中总是能够参与课堂的比例均值仅为8.1%,其中参与课堂陈述的比例最低仅为6.2%,与均值相差近2个百分点;而总是能在课堂中记笔记的比例虽然为15.8%,高出均值近8个百分点,但这种课堂参与明显与其他课堂参与不同,并非是互动式的参与。在经常参与课堂的频次中,均值为26.0%,这其中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最低,为21.0%。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堂参与,但却非常有利于课堂参与。调查表明,越是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生,参与课堂的频次就越高。
不同课程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差异显著:“两课”课堂参与程度最低。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差异显著。数据显示,大学生“两课”课堂参与的程度最低,专业课课堂参与最好,外语紧随其后。在“两课”课堂中,总是参与的比例仅为6.6%,比专业课低5.1%;经常参与的比例为21.8%,比外语课低7.3%;很少参与的比例高达25.5%,比专业课高出7%;没有参与的比例达到10.3%,比专业课高出6.3%。
工学专业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最低。不同专业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差异显著,工学专业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与文学、理学、史学、管理学、艺术、法学等专业的学生存在差异,与哲学、经济、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存在差异。工学专业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最低,以下依次是哲学、经济学和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专业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相对较好。
大二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最低。调查表明,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因年级不同差异显著。大学二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大二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大四年级学生存在差异,大三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大四年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参与程度最低,大一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