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图集

您现在的位置:

【对话科学家之三】徐湘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时间:2014-09-28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文/黄瑶 图/赖兆浪   点击:
新闻摘要: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科技处和校团委共同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与信仰对话”活动之“对话科学家”系列报道,于今年五月份正式启动。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科技处和校团委共同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与信仰对话”活动之“对话科学家”系列报道,于今年五月份正式启动。通过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募,数位自愿报名的学生代表和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一起,与我校多位知名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目前研究的课题进展情况以及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科学素养,并从科学家的科研经历中得到从事科研工作的感悟和启迪。

本期对话科学家徐湘民个人简介

徐湘民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我校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南方医院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遗传学会主任委员。通过前任张基增教授和现任徐湘民教授二代人带领的课题组近三十年的研究,他们阐明了我国南方α和β地贫的人群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谱和中间型地贫的分子基础,发现和鉴定了一批导致中国人地贫的新突变,并发现了可减轻b地贫临床表型的重要遗传修饰因子。并针对中国人遗传变异特征,发明了一套快速、准确、简便实用的检测基因分型新技术。同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适合现行医疗制度的地贫人群防控模式,并推广应用于我国发生率最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一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27项, 总经费超过3000万元;发表论文120篇,其中国际期刊70篇;主编专著2部。

两次碰巧的接班事件成为人生小插曲

“这是一段比较有趣的人生小插曲,也让我与出国留学的机会擦肩而过。”早在1982年,徐湘民了解到,我校前身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血液科下属的一个小组,在张基增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血红蛋白病的研究。1988年徐湘民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张基增教授给予了论文方面的指导并参加了他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会。答辩结束后,在征得张教授同意后,他壮着胆子找到学校干部处,道出了愿意师从张教授进行研究工作的想法。当得知需先要报名参军才能进入学校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91年,徐湘民正式和张基增教授一起开始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张教授赴美探亲,临走前将负责课题组的重任托付给了他。当时正在积极准备出国留学的他,考虑到这支团队不能没有“领头雁”,决定留下来先做好手头上的工作。两年之后,又发生了相似的事情:1995年,他在同时兼任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期间,又一次因为组织需要主持当时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工作,而与出国留学失之交臂。

“两次碰巧的‘接班’事件,让我决心带领团队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好,也确实让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拿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我和同事们的自信心更强了。”1993年,徐湘民被评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正教授,1999年成为博导的他开始带着博士生继续坚持在同一方向上做科研工作。

是“牧羊人”也是“船长”,带领团队与时俱进

在他看来,身为科学家,一定要有在某一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把事情做好并坚持下来,进行科学研究才有前途。据他介绍,我校对于地贫的研究已经迈入32个年头了,当属国内专注于地贫研究时间最长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团队之一。

从1993年起,徐湘民开始接手并带领他的团队一直走到了今天,从当年只有4个人的小团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40多人的大集体。“做事情不能只顾着自己,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经常讨论心得体会,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 徐湘民对自己的团队寄予厚望:“希望我们的科研将来有更新的技术、更大的规模、更有国际影响力。”

今年五月份,他的2010级硕博连读生刘顿在全球血液病专业顶级杂志《Blood》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研究论文,这让教研室的每位同事为之振奋,大家专门为此举行了一个开心的Party来表示庆祝。 “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既然刘顿可以做得到,那么别人也可以。” 他强调,在科技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研人员需要有“荣誉至上”的想法,“人一定要有荣誉感,因为有了荣誉就会有更多追求的动力。”

“我像是‘牧羊人’,经常对年轻老师们‘拿着鞭子赶’,但平日里我和他们是朋友,喜欢跟年轻同事和学生们共同切磋、讨论问题,并分享学习和工作的心得。我还像‘船长’,负责对团队制定规划,如果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方向,想要生存下来希望渺茫。”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自己退休之后,团队之中有更多的年轻老师能够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徐湘民用“与时代同在”这五个字总结了自己的科研感悟:“唯有努力才能够与时俱进,稍有松懈就会跟不上步伐,没有人会再给你机会,这是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时代,我庆幸自己没有落伍,还有机会跨上下一个新台阶。”

为地贫研究做出显著贡献,每年都会有新收获

据徐湘民介绍,全世界有近3.45亿人携带地贫基因,我国的地贫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等地,广东人群中地贫基因携带率高达11%。由于地中海贫血是治疗代价昂贵且难以治愈的遗传病,不接受治疗的患儿多于幼年夭折。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首选预防措施是,通过产前诊断阻止重症患儿出生,即对患病胎儿进行选择性的流产。而社会上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

在徐湘民看来,地贫主要面临疾病防控的问题。近二十年来,他的课题组通过选择产前人群作为疾病干预的重点对象,将整体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产前诊断,在查清携带率和疾病原因基础上,做出预防控制的实施方案。他和同事们长期致力于降低我国地贫高发区的患儿出生率,此外,经过多年对入选临床病例的系统研究,阐明了中国南方中间型地贫的分子病理学基础,针对地贫的分子诊断开发出一系列市场化的试剂盒产品,并在发现可修饰b地贫临床表型的遗传因子上取得突破。

对于地贫疑难病例而言,一般的常规实验室检测很难查到病因或进行准确诊断,但是徐湘民团队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查找新的基因突变类型,每年在研究上都会有新的收获。“此外,我们目前正在建立包括查找修饰基因在变异在内的地贫精确诊断体系,这类基因变异不是直接引起疾病的真正病因,而是能够把疾病‘变轻’或‘变重’的遗传修饰因素。”

“作为技术支撑团队,我们为医院提供地贫人群临床确诊的技术,包括制定技术标准和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而且我们在查清病因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徐湘民指出。在对广西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地贫防控的培训时,有学员在临走时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字送给他表示感谢,这幅牌匾至今仍挂在他的办公桌上方,“它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医学科学家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具备平凡的济世才能。”他说道。

师生对话“面对面”

学生:您认为成为一名科研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徐湘民:我在招收研究生和招聘工作人员时,在面试中经常会提到这个问题。做科研的人除了有理想、努力坚持之外,“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有敏锐的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勤快、灵巧、会做实验、有执行力。另外,做科研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或者是能够胜任,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特长去选择职业方向。

学生:您曾遇到过挫折,并产生过想要放弃的念头吗?在大学生对待这一问题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徐湘民:人生曲曲折折,就是过最普通的日子也不可能始终平平静静。我今年56岁了,一生中确实遭遇过大的打击,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就是告诉世人,人要有理想,大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自己的梦想,要以平常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管将来是做医生还是职业研究人员,“坚持”二字始终很重要。

学生:我们在本科阶段看哪些方面的书籍,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

徐湘民:大学生首先要明白的是,多读书不是为了考高分,一个人的科研能力也不是单纯靠分数来衡量的。我甚至还看到有些大学生现在还在死记硬背教科书,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救赎”,就是要减小应试教育的束缚,多鼓励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心智和修养,同时进行包括看英文文献在内的系统阅读。

学生:我明年大学毕业,如果将来想从事科研的话,从现在开始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徐湘民:其实最初上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懵懵懂懂过来的,当你内心有冲动,有坚定的信念在驱使你想要去尝试一下,而且有了要把这件事情干好的想法后,那就“凭着感觉走”,然后义无反顾地去做。在临近毕业前夕,大学生可以选择去相关的实验室实习,这样能和老师们以及师兄师姐们多接触,为自己将来选择做科研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有推免资格的同学更应如此。我特别欢迎有志从事研究的应届生报名加入我的团队!

IMG_5677.JPG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护士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瑾:把职业当成热爱的事业干

周瑾,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众多患者生命;她用学科前沿知识,做好全院教学培训工作;她深入防疫第一线,分批次调度5294人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和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扎根临床27年,周瑾早就练成了一名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她秉持“护士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更多】

【护士节】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硕: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2023广州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百名好护士颁奖典礼近日举行。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硕被评为2023年“广州好护士”。重症医学科(ICU),每逢节假日就是医护最忙之时。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杨硕又是在值班中度过。他所在的ICU还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备班,24小时待命。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众视野,被冠以“魔肺”...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