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园

您现在的位置:

【我的大学】成为最好的自己

时间:2015-11-04     来源:基础医学院    作者:杨超   点击:
新闻摘要:时间过得真快,总以为来日方长,但翻翻日历,却发现,自己的本科生活就要接近尾声。

    时间过得真快,总以为来日方长,但翻翻日历,却发现,自己的本科生活就要接近尾声。其中接触到的老师、领导、同学、师兄、师姐,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让我饱尝了大学生活的温馨,体会了大学生活的真谛:追求、奋进。

初入马岗


    2011年的那个夏天,我们来到了顺德校区,开始了两年的基础课学习生活。古典风格的校园令我们耳目一新。马岗宛如一个世外桃源:白日可观蓝天,夜晚可闻鸣蝉,曲径通幽;无丝竹之音,无案牍之劳,颇有文人的情怀;适合读书,适合赏月,适合沉思。
    刚开学,新鲜感很强,也是军训完不久,我们眼中没有疲惫,只有期待,只有求知的渴望。自己也天天待在图书馆里,看所有想看的书,狠狠的恶补了过去的损失。也有师兄对我说,大一多看点书,到了大二就没有时间看了。庆幸没有荒废这段时光,我的人文知识有了不少长进。
    基础课的学习并不是十分有趣,有些课还比较枯燥。看着生化上眼花缭乱的物质代谢,实在想象不出这些东西和治病救人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解剖又是背了忘忘了背,特别是肌肉和神经系统这些难啃的骨头;生理也是有着复杂的机制,需要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实在缺乏继续看下去的欲望,有着把书一扔了之的冲动。但是入学伊始,很多教授就给我们讲过基础课的重要性:基础是基石,一定要打牢;“基础扎得有多深,决定你今后能走多远”。缺乏趣味性,上课时老师就会讲临床方面的例证,把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这样一个个乏味的知识就变得生动起来,好像有了灵魂,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随着学习的深入,医学知识框架的逐渐搭建,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后来略有轮廓,基础的学习也不像刚刚开始一样毫无头绪,进度也就自然而然的加快了。所有的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初步的医学大厦便有了地基,整个学科也有了体系,互相融合在一起,你便会发现它们是那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科研小试牛刀


    大二暑假时,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研之行”走进实验室活动,进入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学习。入学伊始便听学兄学姐们说过,成绩、英语和科研是医学生的三驾马车。无论是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人员,还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师,科研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促进医学腾飞的翅膀。因此,除了注重专业的学习和英语的提升,我努力在科研方面做出一些成绩。学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在里面我跟随刘靖华教授,了解了科研的基本过程,对实验有了初步的印象,对细胞培养,western blot, PCR等实验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前觉得一些很高大上的实验,也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让我明白科研离我们并不遥远,经过努力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成长是在大三下学期。我申报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课外科研”活动,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进入了廖雯婷教授的课题组。廖老师一开始并没有让我们直接参与到实验当中来,而是给了我们大量的文献让我们阅读,让我们总结出来基本的思路,了解都需要做哪些实验。我们先阅读了中文的综述,又阅读了中文的论著,对整个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就可以看英文的论著了。如果一开始就看英文的论著,很容易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我们对我们的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了了解。之后便是做实验。实验不总是一帆风顺。数日努力的实验,最后得到的可能是与假设并不相符的结果;结果的数据可能并不令人满意;有的根本就没有结果。许多时候想过中途退出,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实验持续了一年有余,经过了许多失败之后,在我们小组的通力合作下,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实验数据。
    接下来便是论文的写作。刚下笔就发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查一个最新的发病率的文献就费了好大功夫:要查英文的;关键词打进去,搜索出来的结果还要人工二次筛选;摘要里没有,必须要看全文;全文打开发现又是古老的数据。行文也是异常艰难,不知如何落笔,如何组织语言。只好拿来老师过往发表过的文章细细研读,揣摩行文的手法,如何描述实验的过程;之后又在相关领域里面搜索了一些文献,看看他们的写法,就这样逐渐熟悉了大致的写作过程,慢慢的模仿,再到创作。
    多次斟酌后,就开始了投稿。可惜第一家杂志社就以文章的主题和杂志所关注的方向不符为由直接拒稿。第二家杂志邀请的两名审稿人也很认真,给出了十余条修改意见,也予以拒稿处理了。仔细反思了审稿意见后,根据意见重新整理了文章,又投给了几家杂志。经过几轮的投稿,最终被一家影响因子为1.5的杂志接收了。虽然分数不是很高,但是作为第一篇文章,也十分欣喜。
    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做科研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执着”。整个实验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失败,很多时候需要不懈的坚持才能走下去。当今的科研条件有了大大改善,同时我们面前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或者环顾当今的科技界,但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得来的,都是执着努力的结果。我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在科学研究上淡泊名利,执着追求;在临床上踏踏实实,做一名优秀的医生。


两地三校夏令营


    大四到大五的那个暑假,很多学校会举办夏令营,是提前了解心仪的学校和导师的好机会,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现在已经不允许签订录取协议了,但有些单位还会给出录取意向。在大四下学期就可以进行申报,有些只需要网申,有些还要把自己的材料邮寄过去。大四下学期,我决定以后从事肿瘤科,便把目光瞄准了全国的几大肿瘤中心。最后我收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入营通知。由于交大和复旦的时间有重叠,而且所报的专业本来就不在我的首选范围,我便拒绝了交大的入营通知。在夏令营中,见到了许多大牛教授,受到了许多熏陶,也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友谊。最后综合考虑专业实力、导师、地域、生活环境、毕业去向等问题,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无论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都要拥抱


    这些年,社会上有着唱衰学医的论调,从愈演愈烈的医患关系,到医生的过劳死,到录取分数的下降。饱受诟病的医疗体系,经过数轮医改,也并没有让医生、患者尝到太多的甜头。实习中,体会到医学的局限性和无力感,更有那五味杂陈的人生百态。
    一次小型报告上,有教授问在座的各位:“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对学医不后悔?”
    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教授很欣慰:“看来我们不是后继无人!”
    实习中,也逐渐体会到医学独有的魅力。独处的时候,当审视自己的内心并珍视生活点滴的时候,我的心路历程更加真切与清晰起来。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作“忠于自己”:先读懂“自己”,再“忠于”自己。当明白了自己的心情与想法的时候,终于不再兜兜转转,犹豫片刻,而是果断地去追求,去尝试。
    最大的收获是变得不盲从,不迷信,也不那么固执。我开始思考很多生活里与专业相关的事物,但也常常发现自己想出来的东西早已被前人玩弄一番,此刻的我竟然也并不感到失落与遗憾,因为那种自主过程已让我受益其中。也只有这样,才称得上不负韶华吧。
    这些年的时光,让我明白了,医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救治肉体的差事,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你失落痛苦时,它让你感受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一直关注着你,一直爱着你;它让你看到,还有那么多人陪着你,一直不离不弃;是它让你明白,人间除了世俗之外,还有那么美好的东西一直在你身边。它告诉你,要去鼓励,去安慰,去温暖,去感恩。
  
    愿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