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郑浩轩,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4年至2009年读博期间研究方向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目前该系列研究成果正申报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期间发表SCI论文共5篇,中文论文3篇。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博士毕业,并获得当年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在入职后被公派到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和麻省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的两年时间内,有了重要发现――Fas信号通路对大肠癌复发和转移的影响。2011年归国后,他负责当时消化内镜最前沿的设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通过对数百例患者的图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归纳出一套可行实用的诊断标准。之后以Fas通路非凋亡效应对大肠癌生物学特性影响为重点展开研究,并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最高为8.559, 由此获得7项200余万元的科技项目资助。
2014年6月,郑浩轩积极响应省委提出“援疆”号召加入到援疆队伍中,在援疆期间认真工作,使许多原本无法在当地治疗的重症患者得到救治。
郑浩轩是因为化学成绩优异而选择学医的。他感叹道,“35年的光景中几件很关键的事情都不是我特别愿意的”——其一是生活在广州。从小在佛山长大的郑浩轩习惯了家乡的慢节奏生活,街上人来人往,却并不拥挤;广州街头的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常常让他感到压力。其二是成为一名医生。郑浩轩说起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感冒发烧,去医院肌肉注射药物,他疼痛难忍,整个医院都能听见他的哭声,再加上刺鼻的消毒水味让幼小的他对医院产生了恐惧。世事总是这样阴差阳错,30年后的今天,对医院充满恐惧的小男孩却成为了一名医生。
郑浩轩说他人生中最艰苦的时期就是在美国学习的两年。“当初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就是抱着出成果的态度”。在那段时间里,就连吃饭前的一个小时他也要抓紧在阳台读文献,饭后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但在此期间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的妻子在上课途中,被卡车撞到,导致锁骨断裂。妻子做完手术当晚,郑浩轩一直陪在身边,等她睡着之后又回到实验室工作,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又回到医院打地铺睡上一会。
两年的留学经历让他看到,一个国家的强盛会给国人带来无比的自豪感,他将这份国家带给他的自豪感转化为他为国家医学事业奉献的力量源泉。在美国做博士后工作期间,美国Houghton教授为了留住郑浩轩博士,明确表示只要他愿意可以马上帮他申请绿卡和提高福利待遇等,可是他还是毅然按时归国,回到南方医院消化科工作。很多熟悉郑浩轩的人都很纳闷为何放弃美国令人艳羡的待遇选择回国,他说:“一个人的成长成材,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同学、朋友、家人支持我,医院、科室领导送我出国,所以学成归来,我还是想回来建设我们的医院。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回国4年多,我对自己的决定从未后悔过”。
援疆的经历也让郑浩轩印象深刻。2014年,在医院接到援疆任务时,他与李明松、邢同印等同事毫不犹豫地向医院报名,自愿前往援疆。援疆期间,他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单人肠镜操作、消化内镜下染色放大技术、NBI技术、早期肿瘤切除术、胰腺囊肿穿刺等,指导进行各项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5次,开展义诊诊疗500余人,举办学术讲座5次,业务培训10次,教学查房60余次,使许多原来无法在当地治疗的重症患者得到救治,赢得了科室和医院的广泛赞誉。
为了提高当地卫生医疗水平,郑浩轩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之所以要援疆是因为他们“缺血”,而我们来到这里就相当于“输血”,可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所以应该教会他们“造血”。因此,他们采用各种形式来更新当地同行的医疗知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