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平正,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研究如疼痛、心衰等与细胞电活动异常相关的人类疾病。用电生理学技术,结合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开展靶向KCNQ、HCN和VRAC等离子通道的药物发现和机制研究。近年来,发表包括两篇第一作者PNAS论文在内的SCI论文十余篇,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年1月成为学院最年轻的PI,领导离子通道药理学学术团队。被授予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用心生活,如沐春风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自由,爱召唤。
见到周平正后发现,风华正茂、自信坦然、优雅得体,这些溢美之词用在这个年轻能干的女博士身上,似乎都有一丝欠缺。“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
周平正颠覆了大家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在她看来,女博士是很优秀的人群,她说,“周围的圈子基本都是这样的群体,大家不仅科研做的好,而且对生活有热情,有想法,真的可以用‘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来形容,因为自己也女博士,也知道大家会都这个群体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她们因为自己的学识和研究变得呆板,固执等,但是当真正接触到这些人,并且跟她们有深入的交流后会发现,她们意志坚定、工作能力强、业余生活丰富、能进入这个有知识有涵养的群体还是蛮开心的”。
周平正平日工作虽然繁忙,但她基本不会熬夜,在周末也会暂时把工作放一放,出去旅游,聚会,爬山,跑步,或者纯粹放空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她喜欢旅行。她说,旅行的过程里不仅仅可以放松身心,而且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发现每个民族的可爱之处,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
初入教学,跃跃欲试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蜡烛,对自己的职业倾尽全力。不张扬,乐奉献,有活力。
从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学的直博研究生,到德国莱布尼兹分子药理学研究所/德国国家分子医学中心的博士后,再到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路走来,她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大学老师的转变。虽然踏上三尺讲堂时间不长,但这份转变,不仅是外在的身份,更多了一份内心的责任。“在接触教学之前我觉得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陈列出来,不像科研是个探索性的工作,所以相比科研工作会枯燥点。但真正接触以后,我发现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们稚嫩的面孔和求知的表情会激励着自己更好地讲这门课。”
作为青年人,周平正跟大学生们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作为教师,对于大学生们年轻又彷徨的心态,周平正常常用自身的经验引导大家。她说,大学里的她也经历过迷茫和失意,但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调节,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忘初心。她还建议大家多读一些书,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要更广泛地涉猎,如人文历史等,这些都有可能改变或者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她以她最近在读的刘慈欣的《三体》为例,这是一本想象力丰富的科幻小说,而且中英译本都有,可以边看情节边学习英文,体会中国传统词汇在英文中怎么运用。
畅游科研,如鱼得水
一个人要活的像一颗螺丝,向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有信念,重合作,勤钻研。
科研于周平正而言,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当你经过努力工作和认真思考后的文章被发表,当你看到你的名字被印刷在顶尖期刊里的时候,这样的感觉是非常美好而有成就感的。” 从大学的《灵芝多糖对抗炎免疫的作用》到现在的靶向离子通道,从迷茫到确定方向,每一步足迹,都记录着老师对科研的执着与热情。
“科研,就像一个人的修养一样,需要我们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周老师希望有更多爱好科研的同学,可以加入到科研的大集体中,培养科研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枯燥无味的文献资料,密密麻麻的英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无果,各种各样的困难接踵而来,常常感觉科研遥不可及。周平正告诉大家拨开科研迷雾的方法:首先,要找到一个机构单位或研究所,接受系统的科研培训,了解前沿的研究方向;其次,要慢慢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找到重要的有待去探索的科研问题;然后,选择确切的方向及研究对象,一直坚持下去;最后,要逐渐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明确自己的科研定位,找到适合并喜欢的领域,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除了课本内容以外,也要学会阅读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不断充实自己。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科研,周老师也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对于一名科研者,无论是分工合作,还是氛围渲染,都是很大的挑战,需要用心去协调融入。她说,遇到困难,她会先放空自己,理清思绪,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再按层次逐一解决问题。
漫漫科研路,唯有保持平和心态,动作从不停歇,方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生活中,她知性优雅、亲和从容;科研和教学中,她治学严谨,倾尽心力,有讲台案牍的躬耕,也有诗和远方的畅想,不仅彰显了新一代知识女性的魅力,也诠释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