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仕营,广东杰出青年中医人才,第二届胡润中国好医生,脑病专家。现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临床与教学、科研工作。
“我85岁的母亲患了多发性骨髓瘤、胆囊炎,行动不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专家黄仕营,5年来多次开车近百公里,从广州到清远送医上门,为我母亲诊治。我提出要补贴车费,都被他拒绝。”很多人对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黄仕营主任医师的知晓,都从这么一则新闻而来。可是黄仕营却对新快报记者说:“不要把我说得多好,我也是普通医生。”今年开春,他还作为第21批“博士服务团”中的一员去到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挂职,除了为学院教师发展出谋划策,还致力于引入助学基金、促成联合培养。
●中学开始向往中医,痴迷各种医学书籍
黄仕营对中医的热爱,从中学时代开始。
中学时代的黄仕营,就读于福建省安溪一中。包括他在内的学生,大多都是山里来的孩子,日常生活也是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而当时学校食堂的饮食条件比较差,年纪轻轻的黄仕营就这样把胃给吃坏了,导致经常感觉胃部不适、消化不良。他在一家西医诊所开了一些常规的维生素B、吗丁啉等药,吃了一段时间,却丝毫不起效。黄仕营决定给自己找药。
在家里破书堆中鼓捣了一番后,黄仕营翻出了《汤头歌诀》,这是清代汪昂撰写的医方著作。“我按着里面的方剂配药、服药,胃病很快就好了。”黄仕营说,就是这次自治胃病的经历,让他对中医开了眼界,并立下了以后学中医的志向。“中医不好,拿刀子的医生才好,那才是真正的医生!”药铺卖药的听说他有兴趣学中医,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但黄仕营铁了心要学中医,高考填的第一志愿全是中医学专业,也如愿考入福建中医学院(今福建中医药大学)。
上了大学后,对中医知识如饥似渴的黄仕营是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的“常客”,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内,把馆内的中医书籍全都借阅看了一遍。从医书古籍到历代名家的经典著作都是他的爱读之物,这为他后来的治学和行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2年,从福建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黄仕营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儿科学专业型硕士。同时代的名医刘力红教授、李可老中医、黄煌教授等的著作都成了黄仕营的心头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部部的名家名著解开了黄仕营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他收益颇丰。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黄仕营再次回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临床基础博士学位,并开始广泛涉猎现代西方医学、少数民族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等。
●多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患者跨市出诊
如今,黄仕营既是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温病学的一名老师,还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的医生。“很多病人刚开始都是因头晕头痛等问题找到我,看到治疗效果好,遇到其他疾病有时也会找我看。”黄仕营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职责是认真处理好每个病患的问题,为病人制定一个适合他的方案,以同理心看待病人,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2014年,清远85岁高龄的潘奶奶得了多发性骨髓瘤、胆囊炎。因潘奶奶高龄,无法进行手术根治,家人认为老太太可能不久于人世,希望能减轻她的病痛让她走得轻松点,便经人介绍来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找到了黄仕营。入院后,黄仕营用中药帮助潘奶奶调理进行保守治疗。在黄仕营的精心治疗下,老人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到清远居家调养。此后5年间,潘奶奶多次慢性胆囊炎发作,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行走,有时家属会电话连线黄仕营告知病情。黄仕营只要因为公私事宜到清远周边,都会主动送医上门为潘奶奶诊治。潘奶奶家人曾多次提出要补贴车费,都被黄仕营拒绝了。“不要把我说得多好,我也是普通医生,我一心只想给病人提供帮助。”
●参加“博士服务团”援疆制订教师培养计划
今年开春,黄仕营作为第21批“博士服务团”中的一员去到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挂职,主管学院教师发展。而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主管的“博士服务团”是支持西部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成员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当地各相关部门挂职服务。“学院对我们每个职工都很清楚,此外,我家里两个孩子,大的已经上初一,小的上幼儿园中班,确实是最适合的人选。”他称,“太太知道我想开拓视野,非常支持;而学院领导和教研室同事也非常支持,主动提出帮助我处理在广州的工作事务。”他从接到通知到决定只花了半个小时。
初来乍到的黄仕营发现当地教师进入工作单位后没有导师引导。为此,他为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教师设计了年轻教师成长计划。“从我个人的成长经验来看,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学校认可的职称、资质外,个人还应该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有看不见的能力。”黄仕营说,为此他设计的年轻教师成长计划内容包括教学、科研、临床,年轻教师还要跟师学习,设定时间线和考核标准,导师则选当地的名医、高年资教授、科研界大拿,参与集体备课、教学探讨等,提供从课题的设计到实验操作、完成课题、撰写论文等的指点。在与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领导充分协商后,根据当地年轻教师学习、工作、会议排得很满的特点,他进行了弹性设计,得到了年轻教师的认可。
●引入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牵线促成联合培养
到了新疆医科大学后黄仕营看到,中医学院就读学生中不少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每次回校带上半年的馕,每顿再到食堂打上一份不花钱的汤,伴着馕就这么吃上一个学期。为了让这些勤奋的学生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他通过关系把社会力量引入学院,成立了助学基金,资助这些家庭贫困的学子,每年每位学子资助3000-4000元。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当地的年轻医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于是计划通过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与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联合培养,让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学生能作为交流生来到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帮助改变和提高当地年轻医生的医疗认识。为了实现联合培养,黄仕营趁暑假回到了广州进行联络和对接,包括对接课表、学生住宿和管理等,南方医科大学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预计明年开春后就可以开始联合培养计划。
●关注教师培养之余,还坚持每周出诊做临床研究
虽然主要任务是在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参与教学,但黄仕营还不忘临床和科研工作。
在黄仕营的争取下,学校同意他一周出诊两个半天。就靠一周出诊的两个半天,他治好了很多病人,慕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一再加号。“认认真真地看好每个病人,再思考总结,帮助病人之余他们也让我得到了很好的成长。”他曾遇到一名9岁的孩子,由于煤气中毒后有后遗症,吃了三四个月他开的中药后,孩子由原本的瘫痪、癫痫、不会说话,到能站起来、基本正常地说话,这让他成就满满。“病人其实也是医生的老师,在帮助病人的同时,病人的反馈还能促进医生的成长”。
“在新疆期间,我也想做一些临床研究。”出发援疆前,黄仕营就曾思考过,西北地区的人体质、遗传特质、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特点等都与广东不一样,通过出诊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还能完成一些课题研究。广东气候潮湿,新疆干燥寒冷,从南到北,病种是否有别?是不是应该多吃滋阴的食物?研究后他才发现,当地气候虽然干燥人们喝水多,但出汗少,所以体内并不燥,反而需要温阳、燥湿。而原来认为可能不适合西北的用药方案,在病人身上一样有效。“果然真理无论到哪里都是正确的!”
黄仕营还发现,当地的中药材,由于生长在戈壁滩沙漠这些不毛之地,反而让它们非常顽强,所以北药质量相当好。他希望能探索如何将干燥、贫瘠的土地利用起来,搭建药物种植基地。
“我援疆不是为了漂亮的履历,而是真想做一些实事。”黄仕营对记者表示,很快他就要结束返穗重回新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个个设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