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十三期(10月16日)第四版

时间:2015-10-21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4.jpg

 

 

同 城 记


□  宣传部  王宇涵

    同样一座城,间隔五年,同样是三个月的停留。只是我已成长,渐渐明白,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坚守该坚守的,其实路从未消失。

    命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我曾以为,一直不会再去北京了,我试图回避着曾经留在那座城市的一些心酸,尽管现在看来那些并不算什么,未料时隔五年,魔咒般又踏上了那条北上的路。列车上,车窗外飞速闪过的或明或暗的景色,快得让人抓不住边角。五年前的一幕幕恍如隔世般重现脑海,熟悉又陌生。
  还是熙熙攘攘的北京西站,还是一样灼心的烈日,还有街头卖艺的小伙,弹唱着熟悉的“北京北京”,空的吉他箱里零散着一堆小钱。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氤氲着厚重的气流。5年了,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比如我此刻的想法——挺好的,不是么。
  我讨厌一切禁锢的东西,那种牢笼般的囚禁让人压抑到不能自已。华灯初上,诺大的北京城依旧像个毫无知觉的机器精密而高效地运转着。在学院路那座人行天桥上,我和小A看着桥下川流的车辆发呆。小A是我的学生,现在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公关,打拼了几年,小有所成,已经是所在团队的负责人。5年前,我是他的辅导员。“我说老哥,你那么自由天性的一个人,现在怎么变得这么沉稳了?”摸了摸鼻子,小A打破沉默。“是啊,你那么老实的人都能当起了公关,我怎么就不会有所改变了?”
  去北京看看是我打小的梦想。2010年,接到硕士录取通知书,我立马买了票到北京,迫不及待想要看看这座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城市,尽管那时候正是北京的旅游高峰季。很快,我在一家杂志社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住在朝阳区一个半开放的地下室里。白天采访记录晚上整理写稿,还兼做摄影和编辑,有时候忙到分不清日夜。我在地下室那个阴暗的房间囤了很多泡面,不分昼夜的写写涂涂,休息间隙排队洗澡,几十号人共享那唯一的一个浴室。就这样,我抗过了三个月,然后就是开学,周而复始的上课和实习。直到很久以后,我发现很多困难都已不再是困难。
  几年不见,北京的天明显好了很多,闲暇之余会对着蓝天发呆,然后像个耄耋老人回忆一些往事,随后摸了摸跃动的心脏,“依旧对未来热情高涨”。来自天南海北几个挂职的“挂友”总能给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丝涟漪,幽默搞笑如阿亮,冷不丁会抖出一个“包袱”让人狂笑不止,才华卓绝如徐哥,自己经营着工作室吹拉弹唱拍摄剪辑一条龙,天性开朗如光明,遇见谁都能抛出话题搭上几句话……一群同龄人吐槽着欢笑着,日子过得愉快而自由。当然,烦恼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查阅史料,我已经记不清往返国家图书馆多少次了,直达国图的64路公交车司机想必已经认识我了,因为每次我都扬着笑脸跟他打个招呼。
  我喜欢这种没有距离感,对生活洋溢着热情和希望的氛围。六易其稿,数万字的修订增补,以至于每次看到负责人老秦我总觉得怵得慌;我看到为了一个全国性会议熬夜通宵的可爱伙伴们,甚至每一个细节我们都会斟酌良久;我也看到了拖着行李箱饿着肚子陪我们讨论章节到夜深的学校部领导,忘乎所以到让我都自觉惭愧……我想,我也曾经这样奋不顾身的为一个目标努力前行,坚持不懈。然后,我做到了,那些自诩聪明的人却被远远抛在脑后。
  一天工作之余,最惬意的莫过于行走在住所附近那条安静的栽满了高耸白桦的小道上,晚风渐起,枝叶摩擦的沙沙声响吹奏出一支支小夜曲,送给匆忙行走的路人。透过围栏,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回想着这里以前的样子,依稀还能找回一些斑驳的记忆,路上行人匆匆,从他们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前面的希望。灯光刹那间就铺满了这座城市,给深秋添上一抹暖色。我想起了我的朋友H,也许这会儿他正在燕郊某座办公楼里忙活着,三年前,他逃离了北京,一年之后,又回到这个曾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理由很简单,这里有更多的希望。
  离别那天,我是最后一个走的,送走阿亮和徐哥,诺大的办公室已空无一人。缘分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把八个毫无关联的生命个体连接在一起,散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很庆幸,我们一群“老家伙”还能高声阔谈梦想与希望,很庆幸,我们依然还在前行,哪怕下一刻就会遭遇未知的迷茫,但是,只要希望还在,路就在脚下。

 

4-同城记1.jpg
北京的蓝天渐多

 

4-同城记2.jpg

国家图书馆,差不多是去得最多的地方

 

4-同城记3.jpg

参加全国学联26大

 

 

 

 

 

 出发,不停的心声


□  人文与管理学院    朱武毅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写道: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不错地,偶尔翻看旧相册,追忆似水年华,在一次次和旅行牵手的成长中,我分明看到自己潜滋暗长的视野,听到自己灵魂拔节的脆响。这一切,转而又凝成内心不停的心声——出发。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在路上。
    小时候的旅行,往往是一次次奖励形式的出发。第一次奔赴帝都,当天安门、长安街、西单、故宫博物馆、颐和园、北海公园、十三陵等从记忆中的画面走出,蓦地迎面走来时,我对北京的情愫也就此开始,从此便牵扯不断。那时候的旅行,也许还停留在拍照,某某到此一游的无名的骄傲。后来先后五次拜访北京,有观摩十一阅兵的期待,有怀揣未尽的青春热情参加北京高校自主招生,有奥运期间观看足球赛的狂热,有心血来潮只为游览世界公园坐3小时动车的亢奋,有新年奔赴北京感受帝都年味的记忆。一次次出发,拉扯的是记忆中的青春和依旧温热的梦想。
  讲完与北京的故事,我在一次次出发中真切感受到,人生,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变化。万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中,我们站在今天,憧憬着明天,却不曾真切地抓住明天的尾巴,如果要适应这种突然而至的变化,不妨换一种思维,也许会收获柳暗花明的惊喜。后来我所出发的目的地在东部一线慢慢铺展开来。曾在青岛和威海的海滨感受好客山东,曾在华东五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无锡)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曾在高考后只身奔赴厦门感受闽南文化,也曾在大学伊始与父母同游港澳。当我逐渐走进每一种当地文化,用心去聆听每个城市的声音,尽可能和不同的人倾心交流时,我逐渐发现每一种文化的独特和美感,我的心胸和视野在一次次出发中潜滋暗长,后来也逐渐开阔为一片海,足以包容迥异的文化。
    我特别佩服的一位行者曾说:“金钱决定旅行的长度,眼界决定旅行的宽度,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我并不是多金人家的孩子,也并非拥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洞察力,也许,我所拥有的只是一颗明媚的足以折射阳光的水晶心。每一次带着这颗心出发,一切的心意都转而化为踏过群峦,走过田野,永不停歇的步伐,而其他的都化为微尘。当别人在带着相机旅行,带着嘴巴旅行时,我带着一颗跃动着期待和美好的心不断前行。有人曾大谈旅行的意义,于我看来,旅行的意义是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开一道缝隙,这缝隙里有青草和花香的气息,这些淡雅悠远的香气,足以净化沉重的内心,让杂质流出,余下的尽是空灵与明澈。
  一个背包,一台单反,一个伴侣,一份喜爱又自由的工作和一颗说走就走勇敢的心,那便是我认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段旅行,就像一次远行,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去拉萨,围着拉姆拉错湖走一圈,据说修行好的喇嘛眼睛很清澈,那匍匐在山路磕长头朝圣的身影告诉我什么是信仰;还有仓央嘉措,那不负如来不负卿,聪慧又多情的六世班禅。
  想多远,走多远。身体健康的时候,把每一分钟都活到极致!这是一位驴友经典话语,也曾深深撼动我年幼的心。不走寻常路,只爱陌生人,趁着年轻去流浪,只为给叛逆的灵魂找一个出口。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经历,会深深印记在我们成长的车辙上,蜿蜒而成我们灵动的心路历程,那曾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内心的,真正的旅行。

 

 

 


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


□  人文与管理学院  于靖


  要是没有地图导航的指引,我可能没那么容易发现这家博物馆。“南国丝都”四个大字隐匿在路旁的绿化墙中,从附近的公交站下车后,花了近一个小时绕圈、问路、查地图,当我恍然发现次干道旁的目的地标识,似乎能感受到它身上透露出的冷漠与衰败。
  翻阅资料得知,南国丝都分为六个展馆。可现实中,“岭南文化馆”在这块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宛如弃婴,大概是由于主打桑蚕特色的缘故。对于“丝绸精品陈列室”,则是带有很强烈的商业色彩,游览性极低。所以,真正配得上“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的,只有展示文物、蚕虫、历史资料以及几块桑基鱼塘这几处地方罢了。
  但是最令我感到不虚此行的,是整个带有乡土气息的博物馆的外墙面上张挂的文字信息。
  正如当年的清朝统治者长期以“天朝上国、物阜民丰”的观念自居而不自觉一样,1757年的乾隆也对这年的“一口通商”政策的利弊疏于察觉。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这一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大为减少,然而对广州的商贸来说,却是繁荣之际。
  生产方式的兴衰,深刻地影响着在此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桑基鱼塘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促成清末以及近现代中国女性的解放;而桑基鱼塘的衰落,也终结了一个“自梳女”的时代。
  在蚕丝盛世时期,工厂劳动力的空缺为女性提供了自食其力的机会,加速了女性自身经济和地位上的独立。鉴于当时苛刻的劳动制度——女性一旦生儿育女,即被工厂解雇。大量女性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为了打破封建婚姻的枷锁,她们“自梳”盘发,梳成髻状,以一副已嫁模样表明自己终生不嫁的决心。
  当时流传这一首《丝织自梳女歌谣》:单身寡女比人高,有鱼有肉自己煲。无钱不怕丈夫闹,死后不怕有人嘈。
  在盘剥和压迫中,自梳女艰难地参与着蚕丝时代的发展,她们是“珠三角”桑蚕业发达的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又同那个时代一起消亡,逐渐被遗留在历史中。
  我们只不过是时间的孩子,终究不敌历史的嬗变。昔日的周朝虽久,亦不过八百载;强秦创帝制以图千万代,怎料二世而亡。孩子总会老去,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不管是技术抑或制度,时间的孩子终究会老去,而时间却奔流不息。在这不舍昼夜的一江东水中,有文化的交融,有朝代的更替,有语言的变迁,有村落的隐现……时间之水不会停留,但是,我们却不必学齐景公登临牛山感叹“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须知晏子的“迭处之,迭去之”。
  我们是时间的孩子——离开南国丝都时,我如是想着。我知道,我所能改变的实在太少,毕竟时间雕琢我们的,要比我们阻碍时间的多得多。至于村落的沦陷、方言的消失、环境的污染等等,都不是一人之力、一代之功所能改变的。然而,知道了这一点,当我再次面临上述困境时,就不会茫然而不知所措,至少能做到后知后觉,也就够了。

 

 

 

 


萍水相逢的温暖


□  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朱晔丽


    这个世界很大,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每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机缘巧合,或命中注定,或萍水相逢……
    在这众多的相遇方式中,我恰恰偏爱于萍水相逢所带来的美妙的感觉。我们彼此之间不知道姓名,却在心中留下了一丝温暖,让我感动良久,难以忘怀。
    你还记得吗?我们相逢在那场小小的棋类比赛开始之前,当时你是裁判中的一员,而我只是一个极其业余的选手。你主动邀我下棋,我欣然接受。在短短的几盘棋的时间里,你温文尔雅的性格、不紧不慢的声音给我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我们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如今再次相聚,没有任何防备、猜疑和顾虑。正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不仅同你简单切磋了一下棋艺,而且从你那里领教了另一种奇妙的制胜方法。尽管到最后分别的那一刻,我都不知道你的姓名。
    你还记得吗?我们相逢在那间小小的饭店,当时你在那里打工,而我只是趁着几天假期慵懒的时光决定送几次外卖,当作是体验生活。这是我第一次送外卖,之前毫无任何相关的经验。而你憨憨的笑容、对我及时耐心的帮助和时而送我的几颗糖果却让我感受到了丝丝暖意。尽管我在这家店只呆了两天,但我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也曾被陌生人当作过家人、给予过温暖。可后来我们再也没有遇见,更别说相互留下姓名。
    你还记得吗?我们相逢在那同一趟列车上,当时你随父亲打完工一起返乡过年,而我正值寒假放假回家。原以为硬座十七个小时是一种痛苦煎熬的我看到你们只能买上站票时,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可貌似你已经习以为常,对此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始终面带着微笑和我们聊天、分享着欢乐。不知不觉中,终点站就到了,你帮我把行李拎下了火车,然后匆匆告别。望着你远去的背影,我心里默念着:感谢这一程有你的相伴,我的旅途便不再乏味孤独,尽管你没有告诉我你的姓名。
    茫茫人海中,我们萍水相逢,即是缘。我唯独贪恋这种缘,享受这种温暖,尽管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

 

 

 

晨 曦


□  第二临床医学院  彭钒


流浪的路上
忧伤的心添上了思念的迷惘
一道划破地平线的火光
点燃了困境里的绝望

借一缕从黑夜里吹来的风光
驱赶这寒冷的彷徨
朦胧,消散在淡淡的花红
如梦,闪过了无数的念头
像杯酒,越饮越浓

这眼袋下的笑容
却又带上了如沐春风
敲响了苏醒的晨钟
纵有千般变化,不如初阳绽放
这缕缕晨曦,染红了年华
和那满是坚毅的目光

 

 

 

 

4-夜空.jpg


  夜空  潘婕/摄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