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十三期(10月16日)第三版

时间:2015-10-21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3.jpg

 

 

 

笃行中医药


□  2013级针推  黄金科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吾欲践行,步入杏林。纵行医林浩籍一载有余矣,却无缘于见证书中之画面更失之临床应用之践行,此乃医者之大忌也。余有感于“纸上得来终觉浅”之理,遂行“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劝,以观上医之本。余性喜游而善于行,所到之地屡屡未达则先探知一方风土人情之究竟,然则可以安心客居矣。昔知将留居求学于顺德二载,遂以全姿以明顺德之人事、物事,此举乃成吾后来之见行。
    乙末年春,校假初始亦值万物生发之际,同仁择乡而归,而吾暂无此意,有感于学已一载有余却不知其是,遂决意深入民间以察其用。
    顺德乃岭南古县,中医药亦如其然,流传千古,百姓皆兴。以此为例:余学时之余,偶上门各家执教小儿,餐桌之时每每谈及中医,其皆尚养生也,余细心察其饮食,屡现中药,问其所以,皆知其五味之酸苦甘辛咸,更感怪者,其有未闻于书中也,此概乎之地方草药也。吾佩服之余亦常思乎,假课堂谈药之时能若如此以药而谈其性而非以书以传其用,则学之道倍矣。
    自西洋之术传入圣朝,中西之争便始矣,医者谈医之时,论中必论西,而论西者不乏损其中也,此乃医者之怪。余素闻李可名中医之事,每与此时,皆将李可原话告知: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疑难重症。然皆慨然笑之。当今现状虽此,感中医临床地位渐失之时却又不乏其复兴之势,斯普通百姓皆知中医,吾等将来继承古中医学成之日,便是中医复兴之时,吾之梦想尽力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予中医药之大业尽绵薄之力。
    三月三日,正值春发之际,余独步于街道,感当今之碌态,只阳不阴,阴阳不平疾病多发则不足为奇矣。忽一大车于前方,步骤停,医者皆静于心也,故举目环视,一馆之铭牌“天健推拿养生馆”引吾注视,纵观室内,病床数张,一身着白衣之人正行其手法,以舒其人。注视良久,意举步入内,仅二人耳,浑然,吾未为其所察,于是,乃静站床旁,以观其术。余见其推拿按脊,手法娴熟自如,于患者背上如水中得水之鱼,而患者亦如摇篮之婴,轻鼾四起,其动静之中乃现阴阳交横之景,如此开来,何患邪疾?视其主施之法不离拿捏拨揉滚,皆因部位动而变矣,浑身上下,皆轮一遍,然施以火罐,及风湿者乃兼用药罐,二十分有余,罐起,术应毕,递与饮,交代后离。此时医者乃意吾之存焉,足见其仁爱而用心专也,吾感此等医者仁人专治之心应为吾等后来人当所首俱也。
    其问所及,答曰:“愚乃南方医科大学针灸推拿系之一学子,有感于学之所识,未有所闻更无以施用其道之地,为求知之践,遂行人间,路过于此,恰喜见一医者施术于内,竟不然自主入行以观其用,且万望勿笑愚之冒昧。”嘱愚坐与谈,曰:“汝于杏林之情意,难能可贵,此意此行必须励也,吾将甚欢若杏林人人有好学之心如你。汝欲所闻,吾自将尽所能以授之。”余心中甚喜更感师之无私授艺爽然如此,常闻中医界之事,多固守秘方一技之长只传内而不传外,经久之年,其术大多失也,此等私利之心致技之不传,深为痛惜。思之,无非利也,遂常怀无私利人之心亦应医者之所俱也,然上医之号称未必察其术之所甚高,其医者德行该当首也。继曰:“吾业毕于中医药科班针灸推拿系二十余载矣,主事以养生业,行遍海内二十余省及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此二国,今定于粤之顺德,乃视其人皆崇尚中医药,余各地中医药之风皆不及此地之兴行也,行医术之高远,必有临床之余地,耳术历二十年亦尚浅,皆因只养生也,触之人,多无针药之需,此为一也;二者,多载之前若你,只授识于书,未授切身之教,事业之后,无师以进,致术之难前矣,此二者为科教之大弊,吾深知所短故尽吾所能为汝补之,仅此而已,待汝明吾术之后,应寻广师,集百家之学,亦不失为一捷径耳,汝可行之。”吾笑而答之:“曾确有所想,若中医药界人皆若你,此定成也。”定于次日后将及所以观七日而别。
    而后,七日所学多待书中之所未闻,而书中之所载亦多不用,问其所以然,曰:“书死人活,临证书中理之引,灵活以用其法,达祛邪之务即可,此即实践重要之因也。”顿解,“百闻不如一见”其意概如此。
    此余中医药之亲历也,其学尚浅,需深造也,吾之所愿乃成一承中医药,创中医药之大者,杏林者皆应有此志,则应李可之言,日不久矣。    

 

 

 

 
一曲红楼  情系中医

□  2012级中西医临床  黄莎


  中医,好似一株幽兰,清淡素雅,散发着幽幽清香,弥留着历史的气息。
  我的中医旅程,源于《红楼梦》。尽管书中论及不多,但点到之处绝对是精辟。
  黛玉初进贾府,众人见之,身若扶柳,弱不胜衣,便知有不足之症,问其所服之药,乃人参养荣丸,此方含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等,乃温补心脾之品,正适合黛玉这虚弱之体,然黛玉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往往忧思伤脾,每每与宝玉争吵,忧虑自己的身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克脾,更加不思饮食,身体愈加虚弱,轻则少气懒言,重则卧床多日。平素里易触景伤情,感时花溅泪,一首《葬花吟》,倾尽内心的悲怜,而宝玉最后与宝钗的结合,更是对黛玉的最致命的打击,悲则伤肺,悲痛至极,肺气欲绝,黛玉乃咳血,气绝而亡。乃因前世神瑛侍者的滴血之恩,这辈子绛珠仙子用尽一生之泪偿还。
  再看秦可卿,生得倾国倾城之貌,知书达理,深得众人爱戴。可惜花再美,也得不过凋零的宿命,只是她凋谢得太快。在第十回中,秦可卿已是懒怠动,懒怠言,神也发涅了,经期以两个多月未行,不知是喜还是病,终日静养于楼阁之中。经张太医诊断,透过珠帘,切两手脉,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然左手之寸关对应着心肝,右手之肺脾,此脉象乃示心虚火旺,肝气郁结,肺气虚弱,脾气虚弱无根,最后开上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溯其缘由,不难发现,可卿生活在宁国府中,人情世故,大户人家的规章制度和自己的出生问题,难免会引起情志的不遂,乃肝郁气滞,肝郁而克脾,脾失运化,水谷精微无处化生,心失濡养,虚而化火,心火旺乃致肾水亏虚,肾主生殖,乃月事不调。正如张太医所言,从前若能养心调气。也不至于现在这么病重。只可惜,秦可卿还是走上了不归路,只可惜,“花榭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柔弱的要数宝钗了,可谓珠华圆润,脸若银盘,眼若水杏,一副富态端庄之相。然宝钗从娘胎里就带来一身热毒,每每发病,都食冷香丸,有奇效,不过是十年难遇的巧品。春天开的白牡丹蕊12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12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12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12两,将这四种花蕊于次年春分晒干,研末。还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12钱,白露这日的露水12钱,霜降这日的霜12钱,小雪这日的雪12钱,然后把这四水调匀,完成龙眼大的丸子,埋在花树底下,发病了再用一钱二分的黄柏水煎汤送下。这些药材取自自然,皆乃凉性之品,和着黄柏的清火之效,只觉雪芹先生编方之妙!
  红楼之妙,不言而喻,而我,不知是因红楼而爱上中医,还是因为中医更爱红楼了,其中的千丝万缕,我也无从细说,只知道中医从此更加有魅力,更具个性了。
  然而,现今的社会里,依然有人打着中医的牌子行“伪中医”,胡万林的事情,大家有所耳闻,一位对中医感兴趣的大学生特地拜他为师学习“中医”,结果喝过他的药之后就被毒死了。可是,有人问过,他是怎么治病的呢,需要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了没有?他治病,乃一药消除百病,其药的主要成分是芒硝,乃硫酸钠,药量大,药效迅猛,吃完便能让人催吐,他认为一吐什么病都解除了,此乃天方夜谭!中医何时变得这么滑稽了?真正的中医,从辩证,到确定诊断都是需要缜密的临床思维的,根据病情的演变,治疗手段也是变化着的,真正的中医,是一门精深的学术,正如古人所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面对西医的蓬勃发展,中医确实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都是要面临挑战的吗?
  上千年的中医,一脉相承,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神农尝百草,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成就了《神农本草经》;仲景开堂义诊,仁心仁术,汲取经验,成就了“医圣”之名,《伤寒论》流芳百世;时珍艰苦卓绝,不折不饶,成就了《本草纲目》,还有很多很多的伟人,才成就了今天中医的宝库。他们的精神,告诫着后者要不畏艰难,勤于思索,勇于探索,仁术仁心!正如《大医精诚》中所言:“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如今的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还畏惧那些挑战吗?中医的无穷魅力正待我们去发现,中医的无限潜能正待我们去挖掘,中医的推陈出新正待我们的创新,中医的精髓正待我们发扬光大!
  历史的年轮不断前进,却从未带走中医,她,正如一朵静静的幽兰,不在乎别人的花香四溢,不在乎别人的光鲜艳丽,有的,是自己独有的清香淡雅,历久弥醇。看,她正在美丽绽放呢……

 

 

  


生生脉络系中医

□  2013级中医学  王婉先


    雨声渐渐住了,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户依稀地散落在房间,缓步走在弥漫着中草药淡雅香气的药方中,手指轻抚过层层叠叠的小木格,那些关于它们的故事,丝丝缕缕的从方格后渗溢出来,将整颗心沉溺在药香中,静静聆听,贾宝玉的话在耳边轻诉:“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
    会心轻笑,抬头见一缕阳光明晰了方格上的字迹,随手轻拉木格,一味人参放入手心,久久地望着,眼前渐渐模糊,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过去的一幕幕重现: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坐在摇椅看书,身旁依偎着一个垂髫女孩。那位老人是我的外曾祖父,那个垂髫女孩就是我。
    孩提时光,家长繁忙,许多时光是在赋闲的外曾祖父家中度过,年过古稀的他依旧硬朗,思维灵活,活生生的是他中医医术高超的金招牌。这几年他才决定不再对外诊病,原本以为是外曾祖父要安享晚年,享享清福,结果却是更加地博览群书。不幸,他和目不识丁的外曾祖母交流不到一个频道,几句话就被扯回生活琐事,无奈只好选择懵懂的我当他的听众。
    我是最忠实的听众,很少交流也很少提问,因为我从未真正理解过外曾祖父的话,我想不清楚他为什么要从唐宋的冶炼技术研究到明清的手工艺水平,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从先秦的哲学思想传略到儒学的综合地位,我更不能理解这些究竟和中医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呆呆地望着这个神采飞扬的老人,一边写着书法一边讲述着这些林林总总,每每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外曾祖父总是会奖励安静的我饮一口参茶,贪心的我喝下一大口金贵的饮料,可是嘴里却没有糖水的满足,又苦又涩,看着我纠结的表情,外曾祖父笑着摇摇头,继续写字。虽然想不清外曾祖父生活的其中玄妙,但是我清楚知道,就是这门叫做中医的学问,让外曾祖父心甘情愿用一生去探索,是他愿意为深刻感悟而花费生命学习更多其他知识的魔法学问。嘴里渐渐不再苦涩,淡淡的清甜在齿间散开。或许中医就是如这一杯浓厚的参茶,浩瀚无穷的知识探索中,要经历数不清的酸涩时光,但是当你真的投身其中,长久的感受,那份香甜才会让你真正体会。
    视线渐渐清楚,回到了眼前层层叠叠的小木格,松开手中的那味人参,轻放进药筐。眼神缓缓移开,落在不远处的标注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这样的趣味名字来源,勾起我一看本尊的心愿,取一握五味子在手,五味杂陈俱合一,这是怎样的一种丰富!眼前渐渐辨不清手中之物,严闭的心幕慢慢拉开,画面如走马灯过往的一幕幕出现。
    上大学接触中医两年来,从对中医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深深感情投入其中。我不知道是具体的哪一幕让我感谢自己选择中医,是听到老师上课时所讲的传奇看诊经历?是自己病倒时,中医老师的“出手相助”?还是中医自身的博大精深让我深深着迷?但是我也不可躲避学习中医要面对的数目浩瀚、内容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我不可否认漫长的求医路会让我失去很多同行的伙伴。我更不能自欺学中医只是简单的背诵。纵然有这些,可是我看到了老教授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执着信念,我看到了中医人为了传承所学,倾心教学不遗余力,我更看到了中医人的自豪信仰,而我是如此幸运,可以追随前代们的中医路,继续将它走下去……这些包含着酸苦甘辛咸的岁月沉淀,都是那味五味子的最佳诠释。
    当目光重新回到手中,五味子已落入药筐。眼前事物的线条渐渐分明了,柔和的阳光洒满房间,空气中飘悬飞舞着的灰尘渐渐定格,望着盛满草药的药筐:补益的人参、清热的栀子、收敛的五味子。这不正是一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生脉散!生生不息,脉脉相承,有关中医的那些,如一碗汤药缓缓流注在每一代中医人的心田,如一根银针深深刺入每一代中医人的灵魂,如一支艾条默默弥散在每一代中医人的精魄。
    从外曾祖父让我看到他对中医广博的爱,到外祖父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医的力量,再到如今身边的老师们一举一动,将中医的情怀感染到每一位同学,所有的画面交错凝结在一起,融汇成了一颗属于中医学子的心。窗外的阳光正明媚,我的中医梦在路上……

 

 

  

我的中医旅程


□  2012级中医学  颜戈又
 

    2012年7月的某一天,是填报志愿的日子。我在我的高考志愿表的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593分的高考成绩,不过是略高于当年的一本线,我的不少亲友为我感到惋惜。但是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因为这足以让我考上梦寐以求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系。
    初入大学让我感到无比的自由,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当时的我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我每天六点半起来早读,背《药性赋》,背《颜氏家训》,背唐诗宋词,背英语……日子就这么平静地度过,直到有一天,在一次闲聊中,我知道了一些冰冷的现实。
    一次在与学长闲聊之中,我了解到,即使是南方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普通住院医师的月薪也不过800元。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一下就凉了。本以为医生是一份充满荣耀,受到高度尊重的职业,薪酬自然不会低。可是没想到,理想与面包,竟是如此不能两全。同时,我也开始留意到一些新闻:医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的甚至被告上法庭,对簿公堂;患方医闹,甚至把刀子捅向医护人员……一宗宗触目惊心的案件不绝于耳。那段时间,我的头顶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不禁为从医之路而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我的学习也遇到了瓶颈。中医学理论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是非难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更是玄妙之极,让人摸不着头脑。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学好中医学的能力。
    前途之忧,学业之惑,让我无比失意。我一度陷入忧郁,茶饭不思。然而,正如古语所云“无平不坡,无往不复”,事情总会有转机。
    就在上个学期,我学习了《伤寒论》。徐成贺教授说:“学中医不学《伤寒论》,不可谓入门。”诚哉斯言!自从开始学习《伤寒论》以来,我重新燃起了对中医学的信心。正如曹颖甫先生所言:中国今天尚有“中医”可言,全靠一部《伤寒杂病论》,此言不虚。杨运高教授生动风趣的讲课风格和机智幽默的个人特质,也让我佩服。加之《伤寒论》本身朴实的风格:脉象、症状、处方,没有艰深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方法,言质朴而意深长,正所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读着读着,我觉得,这样的经典,泛泛而读是一种亵渎!于是我决定把它的条文背下来。这一点我还在努力之中,不过我有决心,也有信心可以做得到。
    经过了迷惘,重回正途,我又恢复了对中医的热情。我搜罗了许多书籍,一一拜读。但凡与经方有关的书我都尝试一品书香,如《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甚至包括日本医家吉益东洞的《药征》我也尝试一读。虽无突飞猛进之感,却确实有“觉今是而昨非”,甚至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认为,中医本是朴素的学问,何须拿出一套艰深难懂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来牵强附会呢?也许是我天资愚钝,不能参透其中玄妙,但是学习中医,不就是慢慢积累,渐入佳境的过程吗?如仲景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就是医生的追求,不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一样可以做到,何必自找烦恼呢?
    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内心平静了下来。我明白了一件事:学中医不是为了炫酷,虽不敢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倒也可以用徐成贺教授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意:不问世界公与不公,只问学业成与不成!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