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七期(5月15日)第二版

时间:2025-05-15

点击:

当课堂变成“案发现场”:一堂课为何需要四个学科“联合作战”?

在学校的一间专业课室内,30余名法医学专业的学生正屏息凝神进入“案发现场”,这间课室被布置成一间密室:“血迹”斑驳的墙壁、倒地的“尸体”、散落的药瓶和一把锐器……学生们需在90分钟内完成现场勘查,120分钟内完成尸体解剖,再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毒物检验等环节,最终鉴定“尸体”死因及死亡方式。

这并非刑侦剧的拍摄现场,也不是密室逃脱的游戏体验,而是我校法医学院《法医现场-法医病理-法医毒理-法医毒物分析整合实验》课程小班制教学的日常场景。这堂跨学科的整合课程如何破解法医教学难题?答案就藏在一次次模拟案发现场的关键细节里。

来源:新闻中心 法医学院

文:黄瑶 胡琼珍

图:受访者供图

“密室逃脱”:在办案中破解教学内容割裂之困

《法医现场-法医病理-法医毒理-法医毒物分析整合实验》课程,由《法医现场学》《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法医毒物分析》4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师团队耗时五年打磨已日臻完善,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打破以往分科教学的壁垒,提升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传统教学像拼图,将各学科不同课程分开教授,学生在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时,难以拼出案件全貌。”该课程负责人、法医学院副院长乔东访教授指出,“真实的法医工作绝非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协作的战场。学生要在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联合作战’的过程中,直面真实案件的复杂性。”

跨学科整合式实验课程设计的灵感,源于学院教师的日常集体备课。教授法医专业各门课程的老师们在交流讨论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法医现场学》《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等课程的知识点存在着相互交叉甚至需要密切衔接的内容,而现实中,司法鉴定案件的处理也需具有各方协作才能最终完成。

乔东访举例谈到,在一例疑似上吊自杀的案件中,死者体内检出毒物,颈部和手腕又有锐器伤,这时法医需高度结合现场情况、尸体损伤特征和毒物检验等一系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最终定案。

为还原真实办案过程、模拟案发现场,整合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参照真实的司法鉴定疑难复杂案例,精心设计了多个实验教学场景,模拟融入中毒、锐器伤、窒息等多重死因的“复合案件”,布置了与之匹配的“案发现场”,刻意隐藏案件中的关键证据。

课上,同学们随机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全程独立承担现场勘察、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以及毒化检验等关键任务,判定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依据检验结果作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感觉就像在经历‘密室逃脱’,每一步都在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2023级法医学硕士生孟子邻回忆起第一次上课的情形,有的同学因遗漏现场尿液痕迹,险些误判死因。“细节决定真相,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这是课本无法传授的教学内容。”

“庭审风云”:在实战中打通法医实践教学“最后一公里”

日前,法医学院与卫生管理学院联合开展了一场模拟法庭公开课。来自不同专业的学子扮演法官、公诉方、原被告、司法鉴定人等角色,模拟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开庭审判。

该课程围绕一起交通事故中伤者在8天后死亡的真实案件展开,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医学、法医学和法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对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举证和辩论,重点围绕案件中的两次不同鉴定结果展开激烈的庭审过程。

庭审中,各方争议的焦点在于两次不同的法医鉴定结果:首次认定死者在交通事故发生8天后因损伤死亡,二次鉴定却指向自身疾病。

“公诉方提出交通肇事罪依据,肇事方质疑损伤程度,死者家属追问疾病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律师专注于鉴定过程,保险公司关注伤病关系,法官需权衡证据链完整性。”整合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法医学院杜思昊老师指出,这种跨学科演练,让学生直面法律和医学的交叉挑战,深刻体会法医鉴定责任重大,每一个结论都关系到案件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权益。

法医学及法医司法鉴定作为“科学之眼”,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提供技术保障及公信力支撑,同时也对法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乔东访强调:“法医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社会公平的守护者;鉴定书不仅是技术性结论,更关乎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因此,法医实践教学瞄准司法鉴定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司法审判这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思维进阶:从“基本技能训练”到“高阶专业思维培养”

乔东访认为,法医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将“基础技能”升华为“高阶专业思维”。乔东访以常见复杂死因案件——“酒后合并外伤死亡”案件为例,教师团队会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在课程中增设“迷惑性元素”,例如死者血液酒精浓度未达致死量,同时合并外伤,但尸检发现其也患有自身疾病等,“学生必须具备从基本案情出发,综合运用临床病史、病理特征和毒检结果的能力,而非依赖单一指标。”这种“去伪存真”的训练,正是法医高阶思维的核心。

为此,法医学院一直在坚持探索“创新型法医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整合式教学改革课程每年都在优化升级,通过整合以《法医病理学》为核心的课程群,开展实战式教学课堂,有打破课程间壁垒的“横向融汇”模式,也有以“课前→课中→课后”“案前→案中→案后”等一案到底式的“纵向贯通”模式,从而构建起“德法兼修 能力跃升”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重塑教学理念是重中之重。学院教师团队构建了以实操技能训练为基础、专业思维培养为导向,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挑战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从“基本技能训练”转向“高阶专业思维培养”以及具备“科研探索能力”的转变,最终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OBE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同步分析真实案件,“背靠背”提交报告,再对比差异,这是学院教学团队创新的“平行案例教学法”。“因学生反馈组织病理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反向推动教师开展‘前置导学’。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发现和尝试解决专业难题,这种‘专业领航科研能力培养’行之有效。”乔东访认为,培养过程中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可以让师生共同进阶。

近五年,我校法医学院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8项、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如2024年“第10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上,学生团队获得法医学赛道一金一银。金奖项目“糖尿病心肌病猝死的分子诊断模型”作为跨学科思维的产物,验证了“专业领航科研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研究团队结合病理学、代谢组学和临床数据,锁定关键生物标志物,为这类隐蔽性猝死案件提供了科学诊断依据。

未来挑战:改革创新中的法医卓越教育

2024年,全国首批法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南方医科大学,标志着学校法医人才培养向“高精尖”迈进。目前,学院正逐步推进“法医学卓越班”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多学科融合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当前法医学在伦理与规范、学科融合、职业认知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法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课题。

面对法医鉴定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法医学院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资源的重组,构建的“虚实结合、交叉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在法医学领域已形成示范效应,研发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虚拟仿真实验”“医疗纠纷模拟法庭”等创新教学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建成的省级“法医病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法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等5个信息化资源库对外开放。目前,法医学院还在以“校-校”“校-政”联合的方式建设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可实现前沿技术与一线工作无缝融合。

法医的刀与显微镜下,藏着推动社会进步的密码。“我们虽不治病,却能通过死亡真相挽救更多人。”乔东访对法医学子的未来充满期待,“未来的法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跨学科指挥官。他们将在司法与医学的交汇点上,破解更多生死谜题。”。

法医学子在模拟案发现场进行现场勘察

模拟法庭公开课


学校代表团赴泰国推进“一带一路”医学教育合作

南医讯 (文/图 国际教育学院 代颖琳 吴佩贤) 为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内涵,4月27-30日,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吴佩贤率团赴泰国开展“访校-留学中国”活动,深化校际协作,共拓医学教育合作空间。

代表团在泰期间通过举办专场招生宣讲会,系统展示我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来华留学生培养成果。采用“线上笔试+线下面试”方式,笔试环节依托学校国际学生服务平台实施学科能力测试,并通过半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学生学术潜力与跨文化适应能力。泰国考生们精心准备个人简历、学术作品和才艺表演,多角度展现个人综合素质,表达了对南医医学教育的向往。

代表团还访问了教育机构Math-Science及蓝康恒大学附属中学(The Demonstration School of Ramkhamhaeng University),实地观摩课堂教学,双方就共建医学夏令营、国际生源基地等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探索我校与泰国高中医学教育衔接通道。

此次出访不仅提升了我校在泰国教育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更搭建了中泰医学教育合作新桥梁。未来,学校将持续丰富“留学南医”国际教育内涵,为全球医学人才培养贡献南医方案。

线上入学考试


澳门科技大学与深圳医院共建临床教学实习基地

南医讯 (文/深圳医院 王小欢) 5月10日,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与我校深圳医院院长周宏伟共同为“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揭牌,标志着两院正式建立深度战略协作关系,双方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共同打造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高地。

此次合作聚焦临床实践创新、跨院师资联动和科研协同攻关三大核心领域,通过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双方将依托深圳医院的临床实践基础和澳门科技大学的国际化教学优势,推动医学教育标准化建设与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区域医疗人才梯队的高质量发展。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是澳门医学教育的先驱,澳门医疗人才培育核心基地,打造有澳门规模最大的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学院在基因组学、干细胞研究等领域成果显著,多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深圳医院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首个落地“名院”项目,首批通过国际医院评审认证、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我校临床医学院,医院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现已形成本科、研究生(硕、博)、毕业后、继续教育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多元化全学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6个专业基地(全科、内科、外科、放射科、口腔全科、重症医学科)获批住培专业基地。

此次授牌是校际合作的崭新起点,双方将在临床实践、师资交流、科研联合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推动区域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深圳医院党委书记满强表示,双方将借助这一全新平台,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中实现更紧密的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新动力。未来将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推动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教职工飞镖赛开赛

南医讯 (文/工会 陈柱) 5月9日,学校第三届教职工飞镖赛在校本部体育馆举行。全校22个单位、211名教职工同台竞技。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锅红出席开幕式并为比赛开镖。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参赛教职工手持飞镖,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瞄准靶心、手起镖落、击掌碰拳、鼓劲打气、每分必争。经过激烈角逐,第七附属医院方庆珊获得女子个人301减分赛冠军,第八附属医院刘杰明获得男子个人501减分赛冠军,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获得四人501减分赛冠军,第八附属医院蝉联团体总分冠军。


用笔尖触摸汉字的美学基因

南医讯 (文/ 通识教育部 唐蓓) 4月28日,在通识教育部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留学生汉字书写大赛上,来自30余个国家的96名留学生通过笔尖触摸汉字的美学基因,在诗词意象中探寻中外文明的哲学共鸣。

来自尼泊尔的研究生王恒(Raut Kumar)的参赛作品选择了《竹石》:“竹子在岩石中生长的坚韧,让我想起家乡的喜马拉雅雪松,它们同样象征逆境中的生命力。”阿富汗学生沙哈克(Sahak Samad)在书写《游子吟》时,感叹“母爱就在这‘临行密密缝’的动作中,让我想起母亲为我编织的羊毛披肩,针脚里的牵挂如出一辙。”

经过两小时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作为我校“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本届大赛首次引入“双语诗词阐释”环节,要求选手用英文撰写文化对比感悟,这一创新设计旨在强化跨文化对话深度,延续了“以汉字为桥”的主题。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