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医院三项智能精准诊疗成果亮相国际胃癌大会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近日,第16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召开,我校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胃癌科研团队在科室主任胡彦锋带领下,携3项研究成果受邀参会。研究成果聚焦分子影像精准示踪、微创手术人工智能、中西医协同肿瘤免疫治疗增敏等前沿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与精准赋能外科”专题会场口头报告1项和壁报展示2项。
南方医院普通外科作为广东省胃肠肿瘤精准微创诊疗重点实验室、省微创外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普通外科(胃肠)质量控制中心,在学科“智能精准微创”科技战略指引下,全体医疗科研人员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分子影像、多模态大数据等前沿交叉技术,全力瞄准下一代肿瘤智能精准诊治新技术新方案的研发转化,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多的未来新质生产力,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疗效。
岭南地区肝病发病有何特征?这场研讨会揭晓答案
南医讯 (文/南方日报 通讯员 刘传新 彭逢美) 日前,由我校中西医结合医院主办的“2025南方中西医结合肝病论坛暨全国名中医吕志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杜庆锋指出,当前肝病防治面临“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基层资源薄弱”等挑战,吕志平在肝胆病防治领域已深耕40余年,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学术体系,为岭南肝病防治树立了标杆,此次研讨会将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培养更多中西医结合人才。
全国名中医、中医药学院首席专家吕志平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湿热,致病多以“湿热瘀阻”为主,用药上常用岭南道地药材,清热祛湿,所以在治疗常采用“三阶疗法”:初期以鸡骨草、溪黄草等岭南道地药材清热祛湿解毒,驱除湿热毒邪以治标;中期运用柴胡、佛手疏肝理气,配五指毛桃、茯苓健脾和胃以固本;后期取黄芪、丹参益气扶正。
多年来,吕志平在防治肝病上探索了多种方式。如在慢性肝病治疗方面,他主张将西医的抗病毒治疗与中医的扶正固本疗法相结合,既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又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在肝衰竭救治中,强调西医的人工肝技术与中医的通腑泄浊、凉血解毒方剂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
强心苷结合纳米技术为肝细胞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文赛)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促进纤维化和免疫抑制活性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寻找克服这一基质-免疫屏障的有效药物组合成为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关键挑战。近日,我校珠江医院方驰华研究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HCC以及纤维化实体瘤患者带来更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方驰华团队通过调研,确认了地高辛(Dig)是抑制HCC进展的潜在药物候选,其不仅可以通过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进而诱导细胞凋亡,而且产生直接肿瘤杀伤作用。其能够诱导ICD,进而促进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并激活CD8+ T细胞的反应,这一过程增强了抗肿瘤免疫,但是管理Dig的毒性是其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方驰华介绍,这种协同药物策略克服了HCC中由纤维化引起的免疫抑制,实现了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精准递送,同时在CDX和免疫人源化PDX模型中均展现优异的治疗潜力。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HCC以及纤维化实体瘤患者带来更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该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上发表,文章唯一通讯作者为方驰华,第一作者为肝胆一科尹祥意博士。
“经典案例+AI辅助”重塑超声医学教育模式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张妍琰) 近日,由我校南方医院超声医学科教授李颖嘉领衔的《超声医学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进入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结题验收阶段。项目联合全国50余家三甲医院,成功搭建多中心联动的超声医学专业教学案例库线上资源,该案例库建设力图解决超声专硕“病例见不全、思维练不深”的核心痛点,为超声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供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该项目依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平台,整合全国多源病例资源,形成覆盖常见病、疑难病及超声新技术应用案例的进阶式教学内容。目前案例库已上线133期精选案例,同时线下主编出版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住院医师超声医学PBL教学培训系列教程。案例库建设创新采用"三维动态影像+全链条临床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患者临床信息、超声、CT/MR等多模态影像对比、鉴别诊断及病理随访数据,配合临床思维引导式问题设计,实现点击量超10万次。该案例库支持专家与学生线上互动,教学团队同步构建"全场景临床技能训练体系",配备覆盖腹部、心血管、妇产、介入及危急重症等临床模块的超声操作模拟系统,精准对接常见病、多发病的实战需求,有效提升临床思维与实操能力的协同发展,为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范式。
“中西融合·身心共治”——南方中西医精神心理门诊和学生心理门诊开诊
南医讯 (文/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靖婷 图/薛景峰) 5月25日是“全国心理健康日”,我校中西医结合医院(简称南方中西医)精神心理门诊和学生心理门诊揭牌仪式近期举行, 标志着医院在精神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医院完善 “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点亮心灵之树,共启健康新程
仪式现场,领导和专家一起在心灵树上签名,寓意着中西医携手同心,共同护航精神心理健康。
精神心理门诊和学生心理门诊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赵静波团队开启临床服务。赵静波表示,精神心理门诊将以“服务社会,关爱青少年”为核心定位,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托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创新开展心理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医院党委书记陈旭坚希望精神心理门诊团队以更高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心理治疗中的协同效应,塑造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精神心理诊疗品牌和叙事疗法,让“中西医结合”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中西合璧,共护心身健康
精神心理门诊是医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2025-2027年“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的工作部署,切实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性与专业性的重要举措。门诊秉持“中西融合·身心共治”的理念,整合现代精神医学与中医调养精髓,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
精神心理门诊目前设有专业的精神科诊室、心理测评室和心理治疗室,能整合运用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辨证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艺术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专业心理治疗手段开展特色治疗服务。许多患者常因长期疾病困扰,并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精神心理科门诊将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在沿用现代医学精准诊断、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成熟手段的基础上,运用中医中药进行整体调节,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通过个性化辨证施治,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耳穴压豆、艾灸等特色疗法,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与睡眠问题,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同治。
“为学生服务是门诊的一大特色,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团队长期从事学生心理治疗,着重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通过中西医协同发力,实现 1+1>2 的治疗效果。”赵静波表示。
未来,南方中西医将以精神心理门诊为创新支点,持续深耕“中西融合·身心共治”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心理诊疗的特色品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方中西医力量。

精神心理门诊和学生心理门诊揭牌仪式
第三附属医院新增中山合作院区
南医讯 (文/第三附属医院) 我校第三附属医院与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共建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已正式落地。5月19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山合作院区”“广东省骨科医院中山合作院区”揭牌,标志着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又迈出一步。
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黎程表示,此次合作不仅是响应国家医改政策的实践,更是该院“技术下沉、服务前移”的里程碑。医院将以骨科为突破口,通过“专家驻点+远程协作”双轨并行的模式,让中山市民在家门口享受省级诊疗服务。
此次合作以“技术+人才+管理”三位一体模式为核心,推动省级优质资源向基层深度渗透。医院将派驻专家团队参与东凤人民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推动资源共享,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为东凤人民医院的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的转诊服务。同时,接收康复期患者下转,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医院还将为东凤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培训机会,并邀请其参与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助力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创新,打造“带不走”的本土医疗团队。另外,通过帮扶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珠江医院门诊服务智能升级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邢誉) 还在为就诊流程不熟悉、看病咨询发愁、线上咨询响应慢而烦恼吗?日前,我校珠江医院门诊服务实现重磅升级,AI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双系统协同发力,已上线顺利运行一个多月,为患者打造“秒级响应”与“人文关怀”兼具的全新咨询服务体验。
医院门诊部通过前期调研,紧扣患者就医常见热点需求,针对性升级改造AI智能客服系统,通过知识库与大模型技术融合,实现了预约挂号、就诊流程、检查预约等10余类基础问题的“1秒精准解答”,且持续每日更新知识库,涵盖从门诊缴费到出院结算的全流程服务。门诊部同步开通专业人工客服通道,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语音语调、沟通技巧传递医疗人文关怀。“AI+人工”两个服务系统形成有机协同机制:AI处理常规咨询时,遇到复杂问题可使用人工回复;人工服务的典型问答又会反哺AI学习升级。
从数字化工具落地到前沿技术布局,珠江医院门诊部积极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周期健康服务矩阵。这种“科技效率+人文温度”的服务模式,缓解了医疗机构的咨询压力,通过智能化手段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也为智慧医疗建设提供了创新范本。
深圳市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东部分中心落户坪山区人民医院
南医讯 (文/坪山区人民医院) 5月20日,“深圳市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东部分中心”揭牌仪式及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深圳坪山区举行。我校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凭借在代谢性疾病诊疗与预防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作为我校附属医院所具备的雄厚医教研实力,获授“深圳市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东部分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深圳东部及周边区域代谢性疾病防治能力迈入新阶段,将为区域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和临床科研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东部分中心的成立将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诊疗能力升级,引入智能化诊疗平台与个性化管理方案,提升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疾病的综合防治水平;二是临床研究协同,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等大学和省市科研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加速创新药物与治疗技术的落地应用;三是区域防控网络建设,依托“医防融合”模式,构建覆盖社区的风险筛查与健康管理体系。
随着东部分中心的落地,深圳东部居民将享受更优质的代谢疾病诊疗服务,区域医疗机构科研能力与人才培养体系也将进一步优化。此举不仅助力“健康深圳”战略实施,更为全国代谢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提供“坪山样板”。
医患故事
“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救活了我的心”
李 燕
清晨六点,学校第五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灯光准时亮起。我整理好护士服,开始准备一天的透析工作。作为一名拥有十年经验的血透护士,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与生命同行的旅程。
记得邝大叔首次出现在透析室门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他佝偻着背,双手扶着墙,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确诊尿毒症仅三周的他,全身水肿得厉害,肿胀的脚踝从裤管里挤出来,泛着青白的光,像两个泡发的馒头。最让我揪心的是他的眼神,那里面盛满了恐惧、迷茫,还有对治疗的抗拒。
“您好,我是负责您今天透析的护士。”我轻轻掀开他盖在脸上的毛毯,发现他正戴着那副褪了色的蓝牙耳机,似乎在用音乐逃避现实。“您已经做了几次透析,感觉好些了吗?”我一边调试机器,一边轻声问道。他沉默了一会儿,声音沙哑:“水肿是消了些,也能吃下饭了,只是晚上还是睡不着。”他说着,目光始终盯着天花板。
我注意到他床头放着一本翻旧了的《三国演义》,便以此为切入点:“您也喜欢看三国啊?我爸爸最爱赵云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像是打开了某个开关,他的眼神突然有了焦距。
随着治疗的深入,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每次透析,我都会特意安排在他床前多停留一会儿。有时讲讲其他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例子,有时就是静静地陪他听一会儿机器运转的声音。渐渐地,他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甚至会在治疗时主动跟我聊起书里的情节。
“护士,你说得对。”三个月后的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昨天去公园遛弯,碰到老邻居都没认出我来,说我气色好多了。”他的眼角泛起细纹,那是久违的笑容。
如今,他已经成为透析室的“老病号”了。有时带些自家种的小番茄分给大家,还会安慰新来的患者:“别怕,这里的护士都特别专业。”看着他精神矍铄的样子,谁能想到当初他也曾经是个绝望的病人呢?
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十年里,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透析室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治疗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避风港。我们用专业守护生命,用爱心点燃希望。正如他常说的:“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救活了我的心。”
生命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转变中。当患者眼中的绝望被希望取代,当冰冷的治疗室充满温情脉脉的生机,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以心暖心,方得人心。

李燕与患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