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项成果亮相Fully3D会议 5名研究生获优秀论文奖
南医讯 (文/图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廖静怡) 5月27-30日,放射与分子医学成像三维重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Fully 3D 2025 (The 18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Fully Three-Dimensional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Radiology and Nuclear Medicine)在上海召开,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工程系教授路利军、副教授边兆英和曾栋带领团队成员携13项成果受邀参会,涵盖智能成像算法、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处理等前沿领域。其中4项获邀作专题口头报告,9项进行壁报展示,团队5名研究生蒙铭强、王昊、曾翠蝶、余烨辉、宋含笑荣获优秀论文奖(Fully3D 2025 Travel Award)。
Fully3D会议自1991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为生物医学多维图像重建算法与计算方法的旗舰平台。本届大会设立了10个专题会场,覆盖PET/SPECT重建、运动校正、X射线CT重建、基于先进探测器的图像重建、基于图像重建的深度学习等热点方向。会议共接收168篇摘要,遴选出55场口头报告和113个海报展示,全面呈现了当前多维医学成像重建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团队聚焦医学CT成像技术的前沿发展与临床应用突破,通过一系列涵盖创新硬件设计、智能成像算法、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报告,在会场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重建技术与应用”主题会场中,博士研究生王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机构协作范式的低剂量 CT 重建方法,缓解了多机构数据异质性的影响,实现了多协议下的高质量成像,为医疗机构数据协作提供了新思路。在“成像系统和技术”主题会场中,硕士研究生余烨辉提出基于时空高斯建模的方法,用于4D-DSA重建,提升重建精度和效率。在“图像处理与分析”主题会场中,博士研究生蒙铭强提出了利用跨机构潜在扩散模型进行合成数据增强的方法,以增强 CT 成像的鲁棒性。硕士研究生曾翠蝶构建了基于函数变换的低秩张量分数化学习模型,用于脑部 CT 灌注成像的时间采样优化。
在壁报展示会场,团队多名学生表现突出,以壁报交流方式向国际同行展示团队最新研究工作,包括超低剂量CT成像技术在经皮穿刺介入手术应用、跨机型CT同质化成像技术、新一代静态CT成像系统设计、3D-DSA高清成像技术,及6D光子计数心肌灌注CT功能成像技术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子在Fully 3D 2025国际会议上荣获Fully3D 2025 Travel Award奖项,不仅彰显了我校在医学影像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也让更多优秀的南医学子在国际学术舞台绽放光彩。

团队成员参会合影
从“凭感觉”到“毫米级定制”——数智微创体系重塑肝癌手术范式
南医讯 (文/图 珠江医院) 在肝胆外科的 “精密迷宫” 前,珠江医院杨剑以 20 余年医工交叉探索为刃,劈开传统手术依赖经验的困局。从三维重建到 AI 导航,他带领团队构建数智化微创诊疗体系,让肝癌手术从 “凭感觉开刀” 迈向 “精准化定制”,更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基层可及的健康红利。
AI融合:开辟数智诊疗新路径
面对肝癌手术中血管变异难辨、肿瘤边界模糊等世界级难题,杨剑深耕数字医学领域,将临床经验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他带领团队构建的数字智能化微创肝脏外科技术体系: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立体呈现肝脏解剖结构,结合患者肝功能、肿瘤异质性等多维度数据生成个性化“手术导航地图”;术中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影像与实体器官实时叠加,让医生在腹腔镜操作中精准避开重要血管、锁定肿瘤边界。这套体系不仅破解了传统手术“盲人摸象”式的困境,更推动肝胆外科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作为执笔专家,杨剑制定的多部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贡献了复杂性肝癌诊疗的“珠江方案”,成为行业标准化范本。
临床验证:见证技术革新力量
数智化诊疗体系的临床价值在多中心研究中得到有力验证:与传统手术相比,其主导的微创术式使手术时间缩短30%,术后肝衰竭发生率降低2.6%,肿瘤复发率下降4.8%,显著提升了肝癌治疗的安全性与根治性。2024年,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术中解剖结构自动识别模型登顶国际外科学顶级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标志着中国数智肝胆外科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方阵。这项突破不仅实现了术中关键结构的毫秒级智能识别,更让复杂肝切除手术的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别,为肝内管道变异率高达40%的疑难病例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基层赋能:让前沿技术触手可及
秉持技术普惠的理念,杨剑团队通过“双向赋能”模式推动数智医疗下沉基层:一方面依托珠江医院肝胆胰疾病专科联盟,每年举办数智化微创技术培训班,为基层医生提供三维建模、AI 导航等核心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定期下沉,通过手术演示、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将技术成果送到省内 20 余个地市。这些举措,不仅让基层医院掌握了肝癌微创诊疗的“数字钥匙”,更建立起覆盖术前评估、术中导航、术后管理的全链条帮扶体系,真正实现了“让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奔波”。

杨剑带领团队开辟数智诊疗新路径
开启探索睡眠医学神秘之旅 让睡眠成为幸福的享受
南医讯 (文/图 南方医院 李香) 在21世纪之前,睡眠问题很少被当成一种疾病去看待。目前,很多医院仍未单设睡眠医学科,更多是精神、呼吸兼顾睡眠诊疗,精神科医生看睡眠问题往往以焦虑抑郁为特色,呼吸科医生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特色,缺乏对睡眠障碍全面、系统的诊疗能力。
“当时全是凭着一股子好奇,很想搞清楚睡眠、梦境到底是怎么回事。”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斌说道。为了开启了探索睡眠医学的神秘之旅,他于21世纪初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睡眠医学专业就读博士,并先后赴美国、法国学习。“睡眠医学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不隶属于精神病学,也不隶属于呼吸耳鼻喉,虽然它们有一定交叉。”
2008年,学成归来的张斌第一时间把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引入国内,率先在国内独立建成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库,并带领团队常年连续举办“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认证课程和全国睡眠技能大赛,系统引进了国际睡眠分期标准判定系统及其考核标准,编写了《睡眠技术规范化培训教程》,成立全国示范性睡眠技术培训中心,并作为核心单位发起和组织了“中国睡眠职业技术认证”的筹备和培训工作。
张斌团队曾接诊过一个12岁的小男孩,反复发作性嗜睡伴精神行为异常大半年。张斌团队为孩子做了多导睡眠监测(PSG)等一系列检测检查,最终诊断孩子患了一种叫Kleine-Levin综合征的罕见病。团队为患儿开展了锂盐等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孩子嗜睡明显改善,不到10天即痊愈出院。
在张斌看来,睡眠监测是睡眠医学的立科之本,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引擎。但在长年的临床过程中,很多失眠患者大量、常年地靠安眠药入睡,认知难免会受到损害,会出现日间迟缓、肌肉松弛、肝肾损伤等情况。2012年,张斌团队在国内率先精准引进“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理念和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究验证疗效。2016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成为《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一线治疗。2024年颇具中国特色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规范化培训教程》正式出版。2025,团队又牵头更新《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并依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申报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开展多期培训,培养上万名专业人才。张斌团队还牵头撰写了《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造福了无数患者。
2019年,南方医院成立脑病研究院,张斌任副院长,睡眠医学作为重要领域在脑科学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作为国内少有的多病种治疗中心,汇聚了呼吸、神经、精神、睡眠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几乎全病种覆盖,科里所有的技师和医生都持有国际证书。
张斌相信,随着个性化医疗、睡眠科技、神经生物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公众教育和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政策体系和全球协作的进一步深入,全人类的睡眠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都将有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睡眠对于所有的人类都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而不再是痛苦。

张斌团队为患者进行治疗
AI实时识别胃癌腹腔转移成果获“未来科学家奖”一等奖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近日,在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胃癌大会(CGCC2025)上,南方医院普通外科Surgical AI(手术人工智能)课题组负责人陈豪副教授设计开展的“人工智能在胃癌腹腔镜探查手术中实时识别腹腔种植转移病灶的研究”,获 “胃癌未来科学家奖”全国决赛一等奖。陈豪作为特邀讲者参会,还作了“2025年国际胃癌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外科人工智能研究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
“胃癌未来科学家奖”决赛上,陈豪从胃癌外科痛点问题入手,创新性地将微创外科与人工智技术深度融合,为临床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取得了代表性研究成果。陈豪还受邀作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今年5月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国际胃癌大会(IGCC)上有关外科人工智能研究的国际进展,并向国内同行分享了其在IGCC大会口头报告的胃癌手术AI研究最新成果,引起了现场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南方医院普通外科Surgical AI课题组自2021年启动“基于人工智能的微创外科胃肠手术系统研发转化”研究以来,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体系。未来将继续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团队”培养机制,优化微创外科与AI的交叉学科培养方案,打造“平台-人才-技术”的三维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化胃癌领域的“南医标签”。
空间结构优化和AI结构预测为精准基因治疗提供新技术
南医讯 (文/基础医学院) 近日,基础医学院荣知立团队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和AI结构预测,显著提升了小型CRISPR-Cas12f系统的基因编辑效率,为精准高效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为了突破小型CRISPR-Cas12f基因编辑工具的局限性,研究团队采用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对Un1Cas12f1变体CasMINI进行了创新性改造。通过在其N端引入α螺旋结构,提升CasMINI的结构稳定性,并成功构建了新型的hpCasMINI系统。该系统仅在原有529个氨基酸的基础上增加了25个氨基酸,却实现了基因编辑能力的显著提升。实验表明,hpCasMINI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激活效率比CasMINI提高了1.4至3.0倍,DNA切割活性提高了1.1至19.5倍,同时保持了极高的特异性,并在体内小鼠实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与常用的SpCas9和LbCas12a相比,hpCasMINI在基因激活方面表现出色,尽管在部分位点的切割效率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其特异性优势尤为显著。此外,团队还结合AlphaFold结构预测技术,开发了其他迷你化的CRISPR-Cas12f系统,如hpOsCas12f1和hpAsCas12f1。这些系统同样展现出更高的DNA切割活性和基因激活能力,进一步拓展了迷你化CRISPR系统的应用潜力,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该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马淑凤、我校博士研究生基础医学院廖凯彤为共同第一作者,基础医学院教授荣知立为通讯作者。
聚焦“炎症亚型膝骨关节炎”甲氨蝶呤长期疗效的大样本RCT研究实现重要突破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6月2日,由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1家机构,历时8年完成全球首个针对炎症亚型膝OA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简称MESKO试验),为OA精准治疗策略提供转折性证据。
由珠江医院主导的MESKO试验纳入215名经MRI确认渗液-滑膜炎的膝OA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每周最大剂量15mg)或安慰剂,疗程52周。结果显示,在主要结局指标上,两组膝关节疼痛缓解(VAS评分变化:甲氨蝶呤组 -29.5mm vs. 安慰剂组 -29.8mm)和滑膜炎面积缩小(最大面积变化:甲氨蝶呤组 -0.2cm2 vs. 安慰剂组 -0.3cm2)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像学明确存在渗液-滑膜炎的中国患者中,甲氨蝶呤治疗一年未能带来疼痛或结构改善的实质性收益。
美国加州大学“骨骼肌肉健康中心”主任Nancy E. Lane在同期特邀评论中强调,OA炎症机制涉及固有免疫而非适应性免疫(如T细胞活动),使甲氨蝶呤效力受限;OA滑膜细胞增殖较慢,抗增殖机制难以生效。她结合欧美近年试验数据(如Lancet 2023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4),指出甲氨蝶呤短期或可轻度缓解症状,但长期无效,呼吁转向精准医疗:开发同时抑制炎症和刺激软骨再生的新药。
MESKO试验研究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科学院1区top) 发表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珠江医院朱兆华博士、于清宏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冷晓梅教授担任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