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期(7月15日)第三版

时间:2025-07-15

点击:


从广州到马拉博——跨越山海的医者心声:中国医学教育助力点亮非洲医疗未来

南医讯 (文/国际教育学院 刘婉 陈金凤 图/袁淑静) 近期,赤道几内亚卫生部医院协调司司长莱蒂西亚·恩森·翁多·阿耶卡巴女士率26名医疗卫生官员来华参加中国政府援外培训项目“赤道几内亚医院管理研修班”。她是我校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的杰出校友,时隔13年重返母校,讲述了一段动人的“我与中国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重逢,更是一段关于理想、成长与中非合作的深情讲述。她的故事是中国援外培训成果的生动缩影,是“留学中国”助力发展中国家医疗人才培养的真实案例,也是中赤几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的动人注脚。

2007年,她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对医疗知识的渴望,从中非大陆启程,踏上前往中国的求学之路。在南医大五年的时光,她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更在异国他乡收获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她是首批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赤几学生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在我校系统接受临床医学培养的非洲留学生。“老师严谨、同学友善,学校设施先进,我们被尊重、被接纳、被关心。”这些都让她迅速适应并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2012年回国后,莱蒂西亚将中国所学应用于本国医疗实践。作为赤几少数掌握中文并具备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她迅速脱颖而出。2013年,刚毕业一年的她便受到赤几卫生部长的特别关注,后逐步成长为赤道几内亚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目前,她担任赤几卫生部医院协调司司长、非传染性慢性病项目负责人,并与中国援赤几医疗队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她还为驻赤中资企业提供医疗支持,成为中赤几医疗卫生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从当年受教者,转为推动者与组织者,她希望让更多同胞也能“在中国找到答案”。她特别提到中国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和“赤脚医生”制度对赤几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具有高度启发性。她建议未来的培训项目可以适当延长周期,开展更深入的实地教学与案例分享,帮助赤几官员“学得进、带得走、用得上”。

如今,在她的推动下,多批赤几医疗卫生官员来华参训,推动赤几医疗服务走向更专业、更高效的发展轨道。谈及未来合作,莱蒂西亚希望未来中赤几能建立更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包括引入中方先进管理理念推动赤几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更多针对赤几医护人员的培训项目,鼓励中赤几两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课题研究等。“从学生到管理者,我的人生在中国改变。我愿继续做中非友谊的传播者、医疗合作的践行者,为中非共筑健康之桥。”

从一名来华留学医学生到国家卫生部官员,莱蒂西亚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中国“教育援外”的深远影响,也见证了中非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协同发展。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跃迁,更是中非医疗合作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构建的真实写照。

莱蒂西亚司长接受学校专访


中塞军事医疗合作研修班开班 中国军事医疗经验走进西非

南医讯 (文/国际教育学院 林泽锴 刘婉 图/袁淑静) 6月27日,由商务部主办、我校承办的中国政府援外来华培训项目“塞内加尔军事医疗能力建设研修班”开班。来自塞内加尔武装力量部军事卫生局的20名军医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上,塞内加尔武装力量部军事卫生局局长Abdou Rajack Ndiaye代表全体参训军医,向中国政府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他表示,大家非常珍视此次研修机会,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将先进理念带回国内,服务国家安全与和平任务。他还表达了与中国在卫生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期望。

作为此次研修班的承办方,我校充分发挥军医大学传统优势,将围绕战伤救治与创伤医学、特种武器损伤及其医学防护、军队流行病学等,系统介绍中国在军事医疗领域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研修班为期14天,由公共卫生学院、南方医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共享中国军队卫勤保障经验。同时组织学员赴高新技术企业实地考察,展示中国在智能医疗装备领域的创新成果。

塞内加尔军医在我校培训


直面赤几“致残元凶” 传递中国抗“虫”经验

南医讯 (文/图 深圳医院) 清晨,在赤道几内亚巴塔总医院病房内,中国援赤几医疗队巴塔点点长、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生徐建国正仔细诊查一名饱受淋巴丝虫病折磨的“象皮肿”患者。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第二大导致长期残疾的寄生虫病,在赤道几内亚肆虐流行,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中国已于2006年成功消除该病,为非洲提供了宝贵经验。徐建国作为第33批中国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核心成员,正将中国抗“虫”经验传递到非洲大陆,点亮健康希望。

徐建国是第二次援非,此前在2013年马里维和任务中负责传染病防控,2023年他主动请缨重返非洲。在赤几实地工作中,他发现象皮肿等严重病例频发,与国内罕见重症形成鲜明对比。

医疗队员们诊治丝虫病患者面临一些三重挑战,首先是语言关:丝虫病患者常来自雨林深处的村庄,需要既精通西班牙语又懂当地方言的医生进行沟通,采集病史细节、帮助患者执行医嘱。其次当地阿苯达唑、多西环素等基础药物不普及,乙胺嗪、伊维菌素等特效抗丝虫药短缺。因受到经济制约,虽然治疗免费,但多数患者因极度贫困而无力负担交通费用错失治疗良机。

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齐心协力,依靠翻译耐心沟通,从合理调配有限药品、积极协调援助资源、强化社区宣教预防等多个方面入手突破困境。丝虫病的诊断需要依赖高水平的实验室支持,为得到确切的临床证据,提高阳性检测成功率,同样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的陈泽衍会对患者进行夜间采血,在显微镜下进行微丝蚴检测计数,不放过蛛丝马迹,力求对患者进行精准化、精细化治疗和随访;对于合并重度淋巴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徐建国会和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刘安文医生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对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管炎等并发症提出个体化的治疗、制定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淋巴丝虫病无症状感染者对社区危害大,徐建国就从临床个案进行病例追踪、免费为淋巴丝虫病患者提供家庭筛查,将防治窗口推进到社区、村落院前人群。中国医生还借助疟疾包村清除、中国赤道几内亚友好医院巡诊、大型义诊等专项工作走进社区、走进村庄、走进雨林,筛查、治疗更多的淋巴丝虫病患者,并指导当地居民正确使用蚊帐、杀灭蚊虫,进行公共卫生治理。

在援助的18个月内,第33批中国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累计确诊并规范治疗丝虫病患者360余例,其中22例重症象皮肿患者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持续宣教覆盖超500人次。虽前路漫长,但每个患者的改善都是坚持的动力。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跨越国界,在赤道几内亚的土地上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莫大的荣幸。”徐建国感慨,“但是丝虫病仅仅是当地众多健康挑战中的一个缩影。因山区缺医少药,疟疾、伤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更是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健康。”

徐建国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建立中赤几共建热带病防治中心,将中国在防控包括丝虫病在内的传染病方面积累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真正传授给当地的医生和居民。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的防线,才是长远之计。他说:“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扎根非洲的健康火种。”

徐建国医生与当地居民合影


援藏一年助力当地神经外科 实现多项“首例突破”

南医讯 (文/中西医结合医院) 7月5日,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集中返粤,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张建锋完成一年援藏任务,带着雪域高原的祝福与医疗帮扶成果返回广州。

一年前,张建锋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入选广东省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作为林芝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援藏专家,他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个人医疗专业优势助力当地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当地群众健康。张建锋始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个诊疗环节,先后带领神经外科医生团队成功完成急诊脑出血抢救手术50余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水平及临床治愈好转率显著提升。其中,内镜下小骨窗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术、外减压合并额颞叶切除术、内减压在大量脑出血脑疝的抢救应用、颅内动静脉畸形并出血手术治疗、后颅窝减压(开放枕骨大孔)抢救小脑出血枕骨大孔疝患者手术治疗,皆为林芝首例。

自“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医院已累计选派多批次、涵盖多个重点学科的医疗骨干赴林芝等地开展帮扶工作。今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响应广东省援藏号召,坚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为推动西藏自治区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多学科交叉医学论坛:临床需求驱动下的期刊发展与技术转化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屈理慧 邓光璞 华颖) 7月5日,南方医院在外科住院部学术报告厅举办“交叉医学前沿学术进展与期刊发展论坛”。论坛聚焦交叉医学领域最新学术进展与期刊发展动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探讨学科融合发展与创新转化之路。论坛现场发布了交叉医学期刊 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IMed)获得首个影响因子的消息,举行了IMed期刊再启航发布仪式以及“医工交叉拓展研究院”与“脑机接口创新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教授团队签署零磁医学战略合作协议。

会上宣布交叉医学期刊 IMed正式“再启航”,并作为ESCI期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3.6在Medicine,Research&Experimental(医学,研究&实验)学科领域内位于Q1区(排名5/195)。IMed期刊主编为南方医院副院长郑磊,编辑部设在南方医院。自2022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1期、发表117篇高质量论文,并被DOAJ、CAS、Scopus、ESCI等多个国际数据库收录。

论坛现场举行了“医工交叉拓展研究院”与“脑机接口创新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南方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装置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交叉医学主题论坛环节,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医学成像、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脑机接口医疗应用等前沿议题。本次论坛体现了交叉医学领域的影响力,有效搭建了推动医学科技进步与期刊发展的高水平交流平台。


国内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发布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屈理慧 赵秉诚) 7月11日,南方医院正式发布我国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该模型以先进的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为基础,融合麻醉学核心知识体系与海量真实临床数据,面向医院管理、患者服务与基层提升三大场景落地用,标志着我国在围手术期智能麻醉管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南方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克玄教授团队联合国内科技公司,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研发了我国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南方智麻”基于DeepSeek大语言模型,融合麻醉学权威教材、国内外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百万例中国手术患者的高质量麻醉病历,构建术语-知识-病例三层次麻醉专业知识图谱,实现知识系统化表达与全链路可追溯。模型通过本土高质量数据微调与任务定向优化,具备对围手术期任务的精准理解与响应能力,可显著提升麻醉管理的个体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发布会上,研究团队介绍,“南方智麻”针对不同临床应用场景设立了三大功能端口。医院端面向大型医院麻醉科,助力麻醉医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术后转归;患者端面向接受手术和舒适化诊疗的患者,提升患者对麻醉过程的理解与配合;基层医师端面向基层麻醉从业人员,帮助提升基层麻醉管理能力和规范性。

未来,随着模型的不断优化和推广应用,“南方智麻”将成为麻醉医生的日常工作助手,实现安全、高效、个体化的麻醉管理,将以科技之力推动我国围手术期医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民健康”战略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珠江医院数智化微创肝切除技术获ILLS 2025最佳手术视频奖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武硼博) 近日,第五届国际腹腔镜肝脏学会世界大会暨第三届国际微创肝切除共识会议(ILLS 2025)在韩国首尔召开,来自50余国的千余名专家共襄盛举。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教授杨剑团队凭借6项数智化创新技术成为大会焦点,其中“中央区肝癌微创切除手术”项目荣获全球仅7席的“最佳手术视频奖”。

杨剑团队共6项数智化微创肝脏外科创新技术入选大会报告及成果展示,陶海粟、曾小军及武硼博代表团队参会并做学术报告。大会期间,代表微创肝脏外科技术前沿的AI/AR/VR 专题会场备受瞩目,陶海粟分享交流了AI辅助的微创肝切除术中关键解剖自动识别研究,此项创新性工作得到了众多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关注。此次国际学术舞台亮相不仅充分展示了医院在微创肝脏外科的创新技术及成果,有效拓展了与国际一流院校和专家的交流合作,更促进了国际前沿技术理念的学习融合。

近年来,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方驰华、杨剑团队在数智化微创肝脏外科领域不断突破,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与临床研究成果,推动了肝脏肿瘤手术的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实施。其代表性成果先后发表于多个国内外外科学权威学术期刊。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并深耕数智化微创外科关键技术,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和医院国际化进程注入强劲动能。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