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党委书记张玉润:跨越医学“奇点” 闯出湾区“国际范”
当AI算法开始修正专业医生的诊断结论,挑战既定规则和范式,医学界不得不直面一个终极诘问:AI医疗的“奇点”是否已经降临?在智能时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医学人才?
6月20日,南方医科大学举办了“2025年‘医学+AI’赋能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白云山论坛”,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医学和医学教育何为的命题。
在南方医科大学的课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道出见解——作为青年医学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只当“医匠”,更要努力成长为“医家”,要站在人类既有的成果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培养‘顶天立地’的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需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表示,学校将以一流医科大学建设为主线,以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医学人才高地、医疗高地、创新高地、转化高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奋力书写南医新篇章。
来源:南方日报
文/图: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胡琼珍 柯佳
湾区心
若翻开粤港澳大湾区版图,一个医学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黄金湾区”正在形成——继20年前抢先布局佛山顺德校区后,南方医科大学在广州市、深圳市先后布局,挂牌成立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与国际化办学综合体,为大湾区医学教育与生物医药创新提供新引擎。
南方日报:这两年,南方医科大学提出了“大湾区战略”,能否请您作一下阐释?
张玉润:对地处广东、毗邻港澳的南医大而言,浓墨重彩写好“湾区南医”这篇大文章,是学校办学办医应有之义。当前,学校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大湾区战略”为引领,深化办医办学空间和功能布局,形成广州、深圳、佛山三地功能互补的校区板块,成为赋能湾区高等医学教育、医疗健康服务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州战略是学校的创新枢纽和核心发展引擎。作为一流医科大学建设的主阵地,广州发展关键词是含“新”量,所以要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努力打造高峰学科极点突破的新势能。2024年,粤港重大精神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与粤港澳新药筛选联合实验室成功上线,已产出了一批国内外首创的科研成果。
深圳战略强调的是“国际范”。学校聚焦“新医科、国际化”定位,以盛华大厦为支点,着手打造国际化办学办医综合体,谋划建设国际化“新校区、新院区、新园区”,构建具有南医特色跨境医疗服务模式。不久前,学校与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开展合作,共建大湾区国际医学教育示范平台,并与港科大等多所香港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深港融合的国际化医学教育,携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出海”。
佛山战略聚焦“全医科、新工科、新文科、大康养”定位。20年前,南方医科大学就在佛山“落子”,如今的顺德校区已是佛山市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康复医学院等多个学院已在顺德校区实现整建制办学,并开展脑神经认知康复学、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佛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南方日报:我们留意到,中国的医学创新成果已成功出海,引发了全球关注。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学校还能做什么?
张玉润:立足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学校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全力打造医学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五年来,学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专利188项,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系列产品、ROP智能诊断系统等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
基础研究是根本。2024年,由学校牵头完成的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我国首个肾脏病综合管理大模型“智肾”,让慢性肾脏病防治实现新突破。
高校是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枢纽,是孕育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学校创新管理运行机制,集聚前沿研究领域创新团队,推出“科技攀峰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国家基金帮扶计划”等举措,不断提升基础研究体量的态势。2024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9项,立项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6名,在全国独立医科院校中独占鳌头。
智能范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得到了重塑,作为高校,既要捕捉时代风口,也要理性看待AI在医疗中的应用,避免盲目跟风,探索医学和科技的共生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唯有发展交叉学科,才能更好跨越医学的“奇点”。
南方日报:在智能时代,南医大如何开展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张玉润:“智能时代,教育何为”已成为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不久前,全国首个聚焦医学AI教学的共同体成立,该共同体联动全国60余所高校,构建了覆盖医学全知识体系的AI教学生态。
2024年8月,学校制定了AI课程与学科模型建设方案,重点打造医学类、中医药与人文类、理工类等三个教学大模型,目前已联合相关高校启动了25个课程群、150多门课程的覆盖医学全知识体系的AI教学大模型建设,希望能重构医学知识传授方式,重塑未来医生的培养路径。
发展交叉学科是跨越医学“奇点”的新武器。今年在骨骼和软组织领域,学校开发了全球首个智能手术机器人,学生可以用AI算法规划手术路径,把误差控制到最小。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新建立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于今年正式设立并开始招生,将对推动新兴智能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南方日报:人工智能改变了医学教育的方式,也会重塑医疗场景,学校要如何支撑附属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张玉润:学校当前正着力打造“医学+新科技”融合发展品牌,聚焦新医科和国际化,推动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和产业转化全面提升。
6月,珠江医院成功上线“珠江AI智能体”,第三附属医院成功研发我国首个骨科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骨擎天”,不断推动AI从教育教学走向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持续构建具有系统性、生态化的“医学+AI”发展新格局。
当前学校正有序推进广州肾脏病医学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附属医院结构和布局,补齐临床医学学科短板,加快推动口腔、妇儿、眼科、精神、康复、运动医学、皮肤医美、整形外科等专科医院高水平共建,形成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医病也“医心”
现在,AI很难脱离物理世界而存在,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早临床,多实践,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产生交互,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真实世界里收获一份独特的体验与触感。真实永远比虚拟更生动。医学教育,本质是要教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决定一个医生能走多远,除了技术,还有道义与良知。
南方日报:南医大如何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张玉润:作为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医科大学,学校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同发展,致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奉献社会贡献国家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医病更要“医心”。医学教育本质是要教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匠。今年年初,学校成立了全国独立医科大学中首个“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院”,通过医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教育学术体系。
在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引导同学们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育人深入,实现从“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融合跨越。我们的博士医疗队驰援雪域高原,中医药学子踏遍丹霞寻百草,心理专业学生为乡村儿童构筑心灵港湾,临床医学团队在社区普及急救知识……同学们以所学所长和实际行动,走出校园,深入社区街道、田野乡村,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南方日报: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学校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上有何成果?
张玉润: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双百行动”,将“县域所需”与“南医所能”紧密结合,先后与仁化、五华结对共建,并逐步扩增曲江、英德、高州、鹤山等县(区、市),全力推动校地双向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珠江医院支持建设的仁化县肿瘤防治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致力打造成“粤湘赣肿瘤防治高地”。当前,学校已先后向6县12所医院定点或柔性派驻百余名专家,推动省级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2个市重点专科在县域落地,还助力仁化中职开设韶关唯一的公办中专护理专业,首批招生150名,有效缓解当地基层护理人才紧缺难题。
目前,169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启程奔赴广东各地,开展医疗服务、科技对接、义诊咨询、乡村规划、直播助农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绘上南医青年色彩。

学校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基层护理技能培训
2000余南医学子暑期投身“百千万工程”开展社会实践
南医讯 (文/图 校团委) 6月26日,我校2025年暑期“笃行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暨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仪式在顺德校区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张锅红为2025年“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授旗。今年暑期169支社会实践队伍、2000余名学生将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校领导张锅红,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总务处、顺德校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各学院、书院分管领导、团委负责同志,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团队成员代表共计300余人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仪式在《南医青年挺膺担当!》视频中拉开帷幕。视频以青年视角记录了一场扎根南粤大地的青春奔赴,展现了新时代南医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张锅红表示,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担当作为。要深入基层一线,感知乡村巨变,在认识乡村中认识中国,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把汗水洒在广袤田野间,在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项目团队展示环节,四位优秀青年代表依次登台,分享奋斗故事与成长经历。“虫生”说起团队通过科普课堂、专题讲座、摆摊宣教、入户调研等多元化服务形式开展活动,团队深入12个行政村、16个社区,将健康课堂带入16所学校,累计开展服务65次,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科普使命。“古韵传夏”团队深入韶关古夏村,围绕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与精神传承开展调研与推广,设计文创、开发导览程序,助力古夏村庄发展建设。“医心相连”团队通过爱心义诊、科普宣讲、募集物资、思政教育等方式,助力乡村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群众健康素养。“功蜂计划-熊蜂精准授粉助农兴村”团队针对沙田柚和阳春砂授粉难题,创新研发国内首个熊蜂精准授粉系统。通过多模态行为训练,实现沙田柚增产20%,并取得阳春砂熊蜂授粉“0到1”里程碑式的突破,助力当地农户降本增效。
在领誓员的带领下,全体社会实践队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铮铮誓言彰显着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勇于砥砺奋进的决心。

出征仪式
“医体提质 活力南医”校园健康行动启动
南医讯 (文/图 党委学生工作部 吴璐薇) 为深入推进“医德铸魂、医术强基、医体提质、医美润心、医劳赋能”五育融合学生工作体系,积极响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重管理年”等国家战略,党委学生工作部近期启动“医体提质 活力南医”校园健康行动。
6月8日,校园健康行动暨环校跑启动仪式在顺德校区举行。400余名师生参加首次环校跑,活动全程3公里,沿途在杏园、学术厅、医工大楼设置思政挑战赛打卡点,将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知识爱党、知史爱国;校园内设置了“运动评估”“医疗保障”等服务点,为参与者提供BMI测算、心率监测、步频分析等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科学运动。自6月起,学工部每周在顺德举行两次环校跑。
作为校园健康行动系列活动之一,公共卫生学院杨杏芬教授近日做客“问道南医”,探寻食物中的生命诗行与健康密码,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活动由“笃学医行”辅导员工作室承办,设立“参与奖”“坚持奖”“达人奖”“体育之星”等奖项,根据集章次数给予相应奖励,鼓励学生常态化坚持体育锻炼,营造“人人关注健康、人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

校园健康行动暨环校跑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