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芦苇
□ 郑千里
这一片特立如独行侠的芦苇,不仅能为诗人的吟咏提供灵感的奔流涌泉,还能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空灵的美学构图提供绝妙背景,更能为莘莘学子的学问求知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早餐过后,我趿拉着拖鞋,信步往“倚云居”楼后头走去。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占地1800亩,“倚云居”是最靠南的一栋高层建筑,楼上可眺望长达近两公里的容桂大桥,东边则是学校行政楼、图书馆和教学楼等建筑。
前几天我主要在校区中央地带和校门口打转,今天我当然要另辟蹊径,到最西头去“猎奇寻芳”。
“倚云居”南边是一片湿地。湿地足以让人们诗意地栖息。
有着三十多年烟龄的我,大有必要借助湿地这清新之肺,为我清一清藏污纳垢的肺。
沿着碎石铺成的小径,我欣喜地看到,湿地绽放的红花、紫花和粉花,它们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有点矜持有点含蓄,有点动情有点动静,不是招摇胜似招摇。
我继续前行,碎石铺成的小径不再,驻足处已是一段廊桥。站在这段廊桥上回眸,中国红的“倚云居”倚云而居,刚好可摄入我的手机镜头。
凝眸小河的对面,隐约可见一座凉亭,有几只大白鹅在悠然踱步。
我继续前行不久,突然感觉眼前一亮:好壮观的一片芦苇!好神奇的一片芦苇!
但凡芦苇较多处,自然也就成为芦苇荡。
那毛茸茸的芦苇花,远看一片白色,但等我走近前观看,它却有各种不同的美丽颜色,既有白色也有浅黄色,既有微红色还有淡青色,绯红色的更能点亮眼睛。
一阵婉约的晨风吹来,如柳永的婉约词在纤指拨弄古筝,那如细碎棉絮的芦苇花,便在霞光辉映的河道婀娜飘荡,放眼望去恍若情窦初开的少女眼波。远处,校园中国红建筑物的屋檐,便自然漂浮在万般柔情的少女眼波里。
那一簇簇不断摇曳的芦穗,难道不像一管管妙笔、一管管饱蘸柔情和诗意的妙笔吗?
它们谙熟这座相濡以沫的南方医科大学,知道这是一座荣光的大学,已有66年的悠久历史;知道这是一座曾点缀将星的大学,作为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由中央军委移交给广东省政府,值得它们的妙笔去生花升华,值得它们的妙笔去讴歌赞颂。
这片芦苇不可言状的神韵,随着容桂水系的一股股清流,在不息中缓缓流淌,把整个湿地装点得如梦如幻。
这一片芦苇,左手是蜿蜒石径,右手是逶迤河道。
我注意到,这一大片芦苇没有因南方春雨连绵,或经不起浸淫或蜕化变节,惨淡地匍匐在地,而是恍然列阵似的井然有序,很重要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是在芦苇的齐腰高处,有横着的竹竿加以绑定。
从细微之处亦足可见精神,这显然是园林工人的杰作。没有了园林工人的精心呵护,这片芦苇就很难栉风沐雨;一旦沐甚雨或栉疾风,这片芦苇就完全有可能倒伏在地,完全有可能凌乱不堪,既失去了诗情画意,也失去了观赏价值。
用心于芦苇啊,芦苇的湿地实乃用心营造!
或青涩或嫩绿的芦苇叶片,是那样的柔顺乖巧,是那样的光滑舒爽,随着我手指的触摸和手掌的安抚,然后饱满地盈盈一握,它有声有韵地嘻嘻唰唰,却不会改变自己原来的形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诗中的“蒹葭”亦即芦苇。
芦苇堪称一身都是宝:它挺立生长可以保土固堤,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和人造棉的原料,也供编织帘席之用;嫩绿的芦苇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不失为优良的饲料;芦苇秆可做扫帚,花絮可充填枕头;甚至芦苇的嫩芽还可以做成粽子食用。
一管纤细而且貌似柔弱的芦苇,竟能承担起这么多的使命,能胜任世界给予它这么重的负荷!
而且现代药理分析已证实,芦苇无论叶、花、茎、根,都蕴含有丰富的药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D-葡萄糖、D-半乳糖,以及多种维生素B1、B2、C等。
因为这诸多药理成分,芦苇也备受医药学界的重视。
南方医科大学有中医药学院,在尚进书院读本科一、二年级的学子,即便目前尚且不知《本草纲目》谓芦叶能“治霍乱呕逆,痈疽”,想必不久就会接触到芦苇的药理知识吧?
我看到小径前方有位秀丽的女生,正且走且用心于芦苇,不时朗读着一本英文书。她会是中医药学院药理专业的学生吗?
如波浪不时起伏的芦苇,摇曳着园林工人不辞辛苦的情愫,此时此景,也撩动我心泉的汩汩涌流。
来源/转载自《中国科学报》
【援非日记】我们用义诊向在非洲辛勤工作的中国同胞致敬
□ 林波淼
为了以实际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保障并促进在非中资企业人员与当地人民的健康,近日,第六批援加纳医疗队队员赶往加纳西南部塔科拉迪市郊区的中国特福陶瓷厂项目建设工地,为奋战在酷暑中的数百名中国和当地工人进行爱心义诊与健康宣教。
中国特福陶瓷厂项目是该地区投资最大的中资企业项目,地处加纳西南部沿海,附近有加纳最大的天然气资源及发电厂,但相对偏僻,且生活及卫生条件极为有限,工地上,有数百名华人及加纳当地工人在工作。
为了帮助他们提升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珠江医院三名医疗队员——眼科张彩霞、心血管内科陈安、神经内科颜振兴分别就“热带眼科常见病”、“高血压防治”、“疟疾知识普及”等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通俗易懂、科学实用的内容,极大地吸引了现场参与者们的注意力。大家听讲时全神贯注,互动时积极踊跃,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讲座结束后,工人们还争相与我们交流,现场活动到晚上10点才不得不结束。
于需要咨询的人员较多,经商定,我们第二天早上8点再次来到工地现场开展义诊活动。我们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细致问病及查体,提供相关的预防、治疗、保健知识,并为就诊人员测量血压、血糖,做心电图,提供放射学诊断意见,拔火罐等。活动一直持续到当日下午。
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我将继续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立足自身岗位,为两国医疗卫生合作贡献力量。
《静静的顿河》赏析
□ 基础医学院 房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写的《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一流的小说,但是在中国却并非家喻户晓,也许在苏联时代,高尔基的《童年》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掩盖了这部小说原本的光辉,但是它的经典性是绝对不亚于其它小说的。
这部小说的开头从主人公的家世写起,然后慢慢延伸,每一个人物出场,总有一段极具北欧特色的外貌描写。乍看这部小说,像是在诉说个人的情感,可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随着情节的深入,小说在十分紧凑的语言描写中进入了革命年代。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哥萨克青年格里高利,出生于富足之家,但是在历史性巨变发生之时,这样一个本来安逸的家庭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剧变之中。
格里高利喜欢的是阿克西妮亚,从他和她之间的故事之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青年对于爱情诚挚的追求。通过他和斯捷潘的厮打,将他爱憎分明的情感十分精湛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如果只是一个爱情小说,难免会沦为贵族化的渣滓文学。小说中的格里高利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形象,他对于世界的看法使他不能始终保持平和。这样一个人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具有和《历史的天空》主人公相似的性格,有个人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光荣革命缺乏本性认识,是完全的热血。
在反革命的潮流中,格里高利开始疯狂地反对红军,他屠杀大量的红军战士,仿佛是十恶不赦的恶魔。他对于革命解放,对于个人情仇的种种矛盾心理,令其身心备受煎熬。他在红白两军间的左右摇摆,也使他的个人形象更加复杂。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时代,坚持正义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人。
最后,阿克西妮亚死了,被红军打死了,格里高利复员了。他对于这样一个年代的梦也碎了,本来抱着赎罪心理的他彻底地毁灭了。但是他的梦还在,他和阿克西妮亚,还有一个孩子。
作者这样写是否也是处于对他的补偿呢?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没有东西是绝对正确的。所以这本小说并不是纯粹赞扬革命的小说,而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善恶美丑都做了十分广泛的论述,并且呼唤大革命时代对人民真正的关怀。
我想,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有其自己的领域,而那些处于光明和黑暗交接之处的人,包括所有地球上的生灵,都应该有着他们自己生存的权利。
除夕夜的万象风景
□ 基础医学院 房煜
每年的除夕夜,总是相似的,从下午开始,大街上便会空空荡荡的,好像这个世界上原本只应该存在这么多人一样。我并不能揣度每家每户的生活,但是却可以从每一间明亮的屋中看到一点光,每一点光就是一份团圆的希望。
就在这样一刻,整个一年热闹而紧张的情绪都可以舒缓下来,变成一丝一缕的温情。每一个人在一条路上向前探索得过久,都似乎意识到,该回家看一看了。
在年前,中国有千万他乡的游子,不远万里,回到故乡,仅在北京,就有九百万人离京,这种壮阔纽约没有,伦敦没有,巴黎也没有,只有北京有。只有北京,还能从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中透出人的情味来。除夕夜,北京日报的记者拍摄下了北京原本热闹非凡的街口,此刻甚至连半个人都找不到。
是家牵动着远行的游子,像风筝一样遨游远方又归于宁静的港湾;是根支撑着参天的大树,伸展出去也会叶落归根。外面有外面的风景,也能使远行的人仰慕以及引起他们的追求,去追逐梦想。但家始终是遮蔽压力的神圣殿堂。
古代的中国人以虔诚祈求安宁的新年,祈求团圆和人丁兴旺。家的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开放,虽然有点减弱,但家的灵性和幸福的意味却丝毫没有减少。而现在的人,却不被那些陈腐的规矩所困扰,人们过年按照各自的法子过,并且从物质化的新年过渡到了精神化的新年,那一天的团圆,只求那一天的和满,与岁月等长。
又值除夕夜,我照常到爷爷家去吃年夜饭,坐车行在路上,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好像都没有什么变化似的,行至一处平房,看见一位奶奶招呼小孙子进去吃饭。这平房是很破陋的,但此刻却好像有什么最美好的东西在里面一样。
国外的很多人,旧的房子拆了,就搬入新的房子,旧的情了了,就续一段新情,多年之后再次回眸,竟然看不到原来的路了。
中国人似乎太恪守于古道,即使是最离经叛道的人,大多也还是会过年的,他们虽然并无守旧的习俗,不做迷信的活动,但家还是要回的。
岁月变迁,世事变幻,但是牵住人的东西,只是文化传统,尽管它旧,尽管我们要更新,但它的确牵住了我们,让中国人历经千年,仍然紧紧团聚,让各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能够让他们这样紧密的,只有春节,而中国春节的灵魂就是除夕。
中国的影响力渐渐变大,春节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广,甚至是在外国,也有许多人庆祝春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昭示着春节的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除夕夜里,我在炮仗在灯火中难以入眠。我的脑海中不仅仅是那种温暖的兴致,而且还带着那种匆匆的茫然,我想到了每年的除夕夜都是这般的万家盛景,却年年有年年的气象。
小时候的年总是无拘无束的,但人越长大,过年的乐趣却越来越小。童年过年的时候,尽管没有高科技的东西,但是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每年大年初一,初二直至初五,我都有固定的去处,与每一处亲戚朋友们团聚。一年又一年感受一代人生活的快乐,顺便拿回一个个满满的大红包回来,在这时总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存在联系着许多人,这张社会的大网络组成了偌大的中国,像是一家人一样。而现在的微博、智能平板虽然普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反而少了,过年的时候,简单打个照面,便开始各自钻进各自的屏幕,过年的工具性比它的寓意更为明显,这些令人失望的情况,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我本可以肆无忌惮在虚拟中享受过年的自由,但是理智告诉我,我们这一代青年也必须要肩负起一个使命,我们需要传承一种文化,民族赖以生存的本质文化,一种与时俱进,拼搏奋进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始终一样的凝聚力,不会在洪流中被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