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继今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化学学科成为ESI世界前1%学科后,学校本月再增免疫学入围ESI世界前1%,共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2015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着力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累计新增6个ESI世界前1%学科,增幅排名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学校总体排名居全省高校第3、内地高校第58,体现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潜力。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广东省政府”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协同发展、国际化办学战略,事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老师,去的时候,你不怕吗?”
“我们都是普通人,刚开始肯定会有一点担心”,“但是国家需要我们,病人更需要我们,身为一名医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责无旁贷。”
这段师生对话,来自3月9日晚,一堂特殊的战“疫”云课堂。讲课的,是正在武汉汉口医院支援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疗队队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锡平老师。视频另一端,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2017级临床医学及儿科学等专业300名学生。
这既是一次专业课,讲授来自临床最前线的诊疗知识,同时也是一次思政课,以医疗队员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思想体会,向同学们诠释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医者仁心。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网课”成为教学关键词。学校以网课为契机,进行大规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尝试和研究,并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取得良好进展。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着力构建了推进课程思政的两个机制(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三个体系(思政内容方式体系、课程方法体系、考核支撑体系)、五个进入(进教师头脑、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课程教学目标、进课堂教学目标)改革体系,形成了思政进课堂、入人心、促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学校出台《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开设名老中医传承班、基础医学院士创新班等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实验班。着力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建成14个整合课程模块。成立创业学院,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建成华南首个SMU-FAIMER区域合作中心,连续5年为国内外教师组织开展对接全球标准的医学教育培训。
2019年12月22日,全国九十余家医院的麻醉学专家齐聚南医大,共同见证了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院揭牌仪式,这也是华南地区首家招收麻醉学专业本科生的麻醉学院。据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显示,疫情之下省内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量超过80万,其中卫生人才尤其紧缺。学校对接急需紧缺卫生人才培养,新开设儿科、助产、精神医学等9个专业,组建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法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麻醉学院、儿科学院,临床医学通过以国际专家领衔的国家专业认证,药学以国家新标准全国首个通过专业认证。
学校启动实施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专项”3年行动计划,每年资助500万元,遴选优秀研究生出国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创新招生选拔机制,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自2016年起,学校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方式,2019年启动直博生招考方式;实施了“科研启蒙计划”、“基础临床培养计划”和“国际化培养计划”等专项硕士招生制度。
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学校高天明团队申报的“抑郁症发病机理及抗抑郁新靶点的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当年度该奖项全国医学领域仅4项,是广东省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五年来,学校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是侯凡凡团队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和侯金林团队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较上一周期增加了1项。
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大学科研实力的彰显,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增强重大、重点项目的获取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牵头承担的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三五”期间获得延续资助,保持了在国内病毒性肝炎防治领域的优势地位。基础医学院白晓春教授牵头承担的“骨源性因子在机体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五年来,学校共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类项目67项,立项经费3亿元,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学校持续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构建全方位的科技培育体系,先后实施科研启动计划、临床研究计划、杰青优青培育计划、科技开发培育计划,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高层次青年人才培育等全链条的科研培育体系。扎实开展附属医院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高层次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Cell》、《JAMA》、《NEJM》、《Nature Medicine》等杂志上,1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医学重大进展。五年来,获得了“肾脏病学”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新增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延续资助,新增国家杰青2名、优青7名,科技部高层次人才5名,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校先后实施了“7+N”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1+3+1”学科提升计划,重点建设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等7大学科群项目,着力打造学科高峰;实施“N”交叉学科平台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与优势;聚焦临床医学打造国际主流排行榜前列的顶尖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冲击国家一流的A类学科梯队,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实现特色发展。
面积3000平方米、年使用超1万人次、使用机时超4万小时……学校中心实验室于2016年8月进入试运行阶段以来,为科研工作增添了强力引擎。实施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建成1080平方米的SPF级动物公共实验平台,并实施了1700平方米的扩建工程。新增“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中心”通过验收。启动热带医学研究所建设。获批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科学院,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合作建立全球健康与性传播疾病研究中心,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共建虫媒传染病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构建新型医、教、研、防成果转化平台。
学校将博士后研究人员定位为学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师资队伍的“蓄水池”、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7月7日,2020年上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67批)名单正式公布,学校博士后共获得基金资助42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6位、独立医科大学第一。2019年,学校获批增设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时隔十年之后再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直属附属医院增至13所
为国内外抗疫贡献南医力量
近五年来,学校通过成建制划转、政校共建等形式,新增深圳医院、口腔医院、皮肤病医院、深圳口腔医院、顺德医院、南海医院、深圳坪山医疗健康集团、深圳口腔医院(坪山),直属附属医院从5所增加到13所,并实现了专科医院零的突破。学校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响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度参与广东省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和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卫生强省”建设,充分利用办学、办医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为切入点,以“一院一策”、协同发展作为路径,推进区域医疗服务改革,努力建设具有“顶天立地”特色的医疗格局,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办院模式。
2020年,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南医人毫无畏惧,始终冲锋在前。6月24日,中国政府援助秘鲁医疗抗疫专家组一行4人结束隔离休整,返回工作岗位。此批专家组成员全部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这也是广东省派出的最远一支援外抗疫医疗专家组。秘鲁政府向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4名成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以表彰他们为秘鲁抗疫工作所做的贡献。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句被全国人民熟知的口号,正是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它见证了南医大医护人员用热血守护生命的誓言。除夕夜至今,南方医科大学派出14批医疗队共288人驰援湖北,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各附属医院也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南方医院作为广东省新冠肺炎省级定点救治医院,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任务落实;珠江医院加速推进疫情防控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珠江医疗专科联盟”连线指导数十家医院防疫工作。三附院迅速开通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及天河区孕产妇疑似新冠病例收治病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中医药防控传染病优势,为易感人群提供“中药防疫香囊”;五附院第一时间成立救治领导小组、专家救治小组,全面部署防控工作。皮肤病医院紧急调配药品,将援赠物资维生素E乳膏、尿囊素乳膏等药品分批运往湖北武汉、荆州等地;顺德医院迅速对发热门诊进行升级,做好精准防控、重点施策;深圳医院仅用36小时,开启深圳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二病区”。南海医院发挥医共体在疫情防控管理方面的优势,打造全覆盖立体式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体系;深圳坪山医疗健康集团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进一步优化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新机制。
学校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诊断治疗、药物研发、源头防控等关键难点问题,紧急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快速开发了新冠肺炎IgM和IgG胶体金和ELISA的检测试剂盒,构建了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ACP分级);研究收集了552家医院109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构化数据,为新冠防控和救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全球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亚基的晶体结构,开展智能药物设计和高通量药物筛选;对广东省4万余名高校学生和15万名工厂员工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流行病学线上调查,组建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小组,编写系列原创性科普文章,加强源头防控开展科学防疫,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发挥智库作用,就疫情防控、舆情应对、复工复学等方面提交了近10份研究报告,为政府及疾控部门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数读南医】(2015-2020近五年来的数据统计)
学校新增6个ESI世界前1%学科,总数达到7个,总体排名居全省高校第3、内地高校第58,全球第836。
学校12个本科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1位。
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30项。建成14个基础临床融通整合课程模块实施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新增3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新增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及“特支计划”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19个。
18名教师入选新一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个专业担任广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21项,实现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突破。
师资队伍结构有了较大优化,其中高级职称增长45.56%;专任教师增长14.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增长45.54%;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增长33.11%。
动态调整增列了口腔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了10个;新增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6个;新增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0个。
博士后在站人数从60人增长至432人,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7项,其中2019年获得国自然立项47项,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SCI论文469篇。
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200余项,较上一周期增长4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30强。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类项目67项。新增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科研平台32个。
新增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在医学领域获奖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获省市建设经费1.3亿元。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落户学校,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32个,科研平台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保持高位,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92.73%,位居全国前列;中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居全国前5;预防医学专业近3年居全国前5。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200多项,其中获“挑战杯”系列竞赛国家级奖励37项,2015年获“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全国特等奖,连续五届在“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7枚金奖,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连续五届获得金奖的高校。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0篇。
1所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2个平台入选广东省精准医疗创新平台,占全省总数五分之一;新增32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新增1所“三甲”附属医院。在2018年复旦版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中,附属医院共有7个专科进入专科综合排名全国前十名;6个专科进入专科声誉排名全国前十名,并有8个专科获得提名。
附属医院年门急诊总量增至1645.45万人次,增长130.39%;出院患者52.96万人次,增长87.93%;出院患者手术21.68万台次,增长128.45%;展开床位数增至12651张,增长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