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通识教育部举办的“沉浸式美育游学项目”第一期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展。来自校本部和顺德校区的师生游学小分队来到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参观《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展开了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艺术探索之旅。

走进广美美术馆,一股简约但不失精炼典雅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本次展览有六个展厅,游学的重点是参观位于美术馆负一楼的《方法与实践》通识课程学生结课作品展。
《方法与实践》是广州美术学院面向全体大一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在学生结课作品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审美的第一步是发现、然后是去感受、再是去创作。这正是这门课程所传达给学生的理念和方法:“如何看、为何看,以何种立场看,是深刻的社会实践,也是教育的起点。艺术教育既是技能与风格的传授,也是观看方式的再教育。”
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再现,更是一种反思。课程的授课教师之一——广州美术学院陈丹副教授为大家讲解导赏。陈丹首先介绍了展厅布局: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形成与水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此次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正是以对珠三角的社区生活观察为切入点,所以展厅的空间布置以珠三角水域为灵感,展台犹如形状不规则的“群岛”,展台间的观展路径象征水脉。陈丹还详细介绍了三件学生作品的研究思路、田野调查、创作理念和作品生成的过程。
作品一:聿不琢不成器
陈丹介绍,“聿”者,《说文解字》注曰“所以书也”,从聿从又,象手持笔形。中国画学院的学生经常要使用毛笔。毛笔的材质直接影响到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技法创作效果。
天天亲密接触的“毛笔”,它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亲手制作这些毛笔的人是怎样工作的?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组学生以经常在学校推销毛笔的一位阿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田野调查。他们访谈并亲身参与制作毛笔、推销毛笔的过程,将其拍摄成纪录片,以此激活毛笔使用者的感受:当毛笔在手中出现时不仅仅是创作工具,还是一个媒介,透过它看到制笔匠人及他们的故事。
作品二:天桥舞厅
《天桥舞厅》是一件视频作品,记录一群统一着装的阿姨们开心热情跳广场舞的生活日常。这些镜头被剪辑在不同的充满幻想色彩的非真实背景中,渲染了一种时空交织的叙事感。创作初衷源于两位性格腼腆的男生在大学城中闲逛,受天桥底下跳广场舞的中年阿姨们简单快乐的相聚与健身方式感染,他们便从跟学、了解和记录。阿姨们都在大学城从事宿管或保洁服务工作,是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这门课程的驱动下,他们才有机会去了解阿姨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个性和志趣。
作品三:直播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
在“直播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作品前,创作团队成员陈啟婷为大家讲解作品的选题、访谈到呈现的过程。作品反映了自媒体时代直播间生存的一种面貌,以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去呈现直播间“流量为王”的现实,使大家透过流量去思考为流量奋斗的人群真实的生存状态。
不同专业以不同角度去感悟生活的方式让人触动。艺术和医学是相通的,都需要看到、理解和回应人的真实需要。观展的过程也是大家从多维度去理解不同人群的过程。
三个作品的讲解后,进入自由观展环节。在展厅里见到了精美的《龙船漂移秘笈》、华南植物园的植物共生、西三村的建筑改造……一个个作品展示着我们身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挖掘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人群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真诚的情感表达,每一个作品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的温度。
大家还参观了一楼《造物与创格》课程结课作品展。课程让同学们通过手工造物的具体实践,建立自己的艺术观察与认知方法,并探究艺术风格形成的机制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