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项技术入选广州临床技术名单 为健康中国贡献“珠江力量”

时间:2025-10-23

来源:珠江医院

点击: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年)项目名单》,珠江医院8个项目入选,覆盖高新、重大、特色三大技术类别,彰显了医院在临床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实力。

此次珠江医院入选项目聚焦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涵盖神经外科、胸外科、血液内科、心血管外科等学科,旨在通过技术攻关提升区域医疗核心竞争力。

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是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广州市卫健委通过该项目,鼓励医疗机构攻关关键技术、发展特色优势技术,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珠江医院此次多个项目入选,是对其临床技术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未来,珠江医院将继续秉持“创新引领、服务人民”的理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珠江力量”。

项目简介

高新技术项目

基于多模态脑功能网络的癫痫外科与神经调控技术

首席专家: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郭燕舞

功能神经外科创新性开发基于多模态脑功能网络的癫痫外科与神经调控技术实现癫痫精准诊断与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技术通过整合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高密度头皮脑电(HD-EEG)、功能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多模态检测,搭建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实现跨模态融合与可视化,精准定位致癫痫灶,提高癫痫诊断准确性;建立个体化调控靶点、参数与疗效关联模型,提升神经调控治疗癫痫的疗效;指导脑机接口技术在癫痫治疗上的应用,实时监测并自适应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重大技术项目

1.肺结节微单孔胸腔镜手术及快速康复一体化技术

首席专家:胸外科主任 乔贵宾

团队在国内外较早构建了以微单孔为核心的精准微创肺手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促进快速康复”的目标,打造了覆盖术前、术中与术后的舒适化全流程管理模式。通过采用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定位等无创或微创技术,实现病灶的精准定位,提升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同时在近10余年内相继建立了微单孔肺叶、肺段切除等微创手术标准化流程,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借助电子化症状管理平台,患者可随时反馈不适症状,实现“医生就在身边”的及时管理,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一体系已在多家医疗中心推广应用,显著减轻了手术创伤与并发症风险,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CAR-T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攻克高危血液肿瘤的新技术体系建立

首席专家:血液内科主任 李玉华

CAR-T细胞治疗是本世纪复发难治恶性血液肿瘤最具突破性的免疫治疗技术,为恶性肿瘤领域最新型的免疫治疗手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肿瘤获得治愈的最重要传统手段。本技术将CAR-T治疗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实现清髓性、根治性、功能性免疫重建。CAR-T治疗通过靶向清除肿瘤细胞,实现疾病深层次缓解,有效降低肿瘤负荷,为移植创造有利条件,极大提高了难治复发血液肿瘤的治疗缓解率。造血干细胞移植则在CAR-T清除肿瘤的基础上,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功能,实现长期免疫监视肿瘤功能,降低复发风险,两大技术的联合应用极大程度提高了血液肿瘤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3.终末期心衰螺旋式机械辅助综合治疗体系的规范化构建与临床路径优化

首席专家:心血管外科主任 王晓武

团队在国内外较早提出“螺旋式升降级”理念,构建了覆盖急性期与慢性期的终末期心衰机械辅助全周期治疗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动态匹配治疗强度、优化连续救治”的目标,打造了贯穿急性抢救、过渡衔接与长期康复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整合ECMO并联EXTRA-VAD实现有效心室卸载,显著缩短ECMO支持时间并提升急性期存活率;研发微创通道技术实现急性支持向全磁悬浮LVAD的无缝过渡,避免二次开胸创伤;在慢性阶段建立基于LVAD降速与智能抗凝管理的降阶梯脱机路径,降低器械依赖和严重并发症风险。近年在多家医疗中心推广应用,该体系有效缩短ICU停留与住院时间,减少出血、感染等高危事件,部分患者实现心功能逆转并重返工作生活,为我国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可复制、可负担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4.结肠系膜盆底填充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首席专家:胃肠外科主任 崔春晖

直肠癌术后盆底缺损导致的并发症一直是困扰外科界的难题。胃肠外科崔春晖教授团队创新研发“乙状结肠系膜盆底填充术”,通过术前CT三维规划、术中精准测量,将患者自身的乙状结肠系膜巧妙转化为理想的修复材料,实现了盆底功能的精准重建。该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首创“预锚定-渐进式悬吊”系统,通过特制缝线预先定位,在完成肠道吻合的同时同步完成盆底修复,使操作时间显著缩短40%,并有效规避了传统盆底操作的风险。独特的半荷包式缝合技术确保了修复的牢固性,犹如为盆底穿上了一副定制的“隐形护甲”。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珠江医院及多家联盟单位成功开展超700例,使最危险的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从国际常见的5%~10%降至0.49%,重度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从38.6%降至3.07%,展现了显著的临床效益。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珠江方案”,不仅为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更展现了中国外科医生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特色技术项目

1.基于阳极环夺获的双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首席专家:心血管内科主任 杨平珍

自开展传导系统起搏技术(包括希氏束、左束支起搏)以来,团队在双极左束支起搏(LBBP)基础上,已有多例患者通过阳极环夺实现双束支区域起搏,目前已形成完善的植入、测试流程,起搏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该技术通过主动起搏导线尖端和环电极,同时起搏左束支、右束支区域,产生较为同步双心室激动和收缩,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2.关节镜下全滑膜剥除法治疗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首席专家:关节骨病外科(运动医学科)主任 林荔军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导致关节疼痛和破坏,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但传统开放或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高达14%-55%。团队基于滑膜解剖研究,创新提出以“滑膜-肌肉层界面”为手术平面,在关节镜下实施微创全滑膜剥除术,突破传统切除术导致的病变细胞残留难题。该技术已成功应用超过百名患者,使手术时间缩短40%,术后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术后5年随访未见复发,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5%,较传统方法显著改善。经科技查新该技术为国际首创,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3.机器人微创技术在儿童外科中的应用

首席专家:儿科中心主任兼小儿外科主任 曾纪晓

作为新型微创手术的革命性突破,机器人微创手术正以精准、安全、个体化的全新姿态,引领儿童外科迈入“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新纪元。曾纪晓主任带领的项目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机器人手术探索,持续突破机器人手术的诊治范畴,不断刷新适用患儿的年龄与体重下限,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中,团队率先完成并报道了4项全球首例手术,包括“机器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横纹肌肉瘤”“机器人手术一期治疗胰十二指肠Ⅴ级损伤”等,为儿童微创外科手术发展树立了全新标杆。

目前,该项机器人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外科领域,覆盖胃肠、结直肠、肝胆、胰腺、腹部肿瘤、脾脏、肾脏等疑难重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根治和各种并发症再次手术方面,有丰富且独到的经验,累积完成200余例。该技术具备显著优势:术中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精细,不仅大幅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患儿术后恢复,更有效改善预后。凭借突出的技术实力与临床成果,该项目当前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团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6篇,为推动儿童微创外科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