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医疗

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医院开业一周年 八大亮点彰显名院风采

时间:2016-12-29     点击:
新闻摘要:12月28日,我校深圳医院开业一周年之际,举办了“三名工程”名院建院一周年分享汇报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检阅名院发展成果,为名院建设建言献策。

    12月28日,我校深圳医院开业一周年之际,举办了“三名工程”名院建院一周年分享汇报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检阅名院发展成果,为名院建设建言献策。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佳晨,深圳市医管中心党组书记张丹,宝安区副区长周学良,学校副校长张玉润,深圳医院筹建办公室主任、珠江医院院长王前等出席会议。
    我校深圳医院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首个落地的名院项目,由深圳市政府与学校强强联手共建。深圳市政府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的目的是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吸引医疗卫生人才,这在深圳医院开业一年的缩影中看到丰硕成果,这所新医院在医疗水平、诊疗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快速发展,积极创新,亮点突出,“三名工程”“名院”效应初步显现。


    案例1:
    开展深圳市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肺癌连续13年成为深圳恶性肿瘤“头号杀手”。12月28日,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黄先生向媒体分享了自己劫后重生的经历,感谢深圳医院胸外科医生妙手仁心。据悉,这是医院首例肺脏移植手术,也是深圳市首例自体肺脏移植手术。
    数月前,黄先生被确诊患为左主支气管肺门区肺癌,肿瘤完全堵塞支气管,内镜无法通过。按照以往的手术方式,需将左肺完全切除,包括没有病变的部分。但患者的肺功能很差,术后风险极高,生活质量也会大大下降。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健康肺组织,胸外科张建华主任决定给他实施“左下肺自体肺移植”,手术的难点在于,切除左全肺、剥离肿瘤后,需依次将下叶移植物的支气管吻合至左主支气管,移植物的下肺动脉吻合左肺动脉干,移植物的下肺静脉吻合至上肺静脉残端。“三线”无缝对接,实现新左肺通气和血流顺畅,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功能。最终,医院胸外科手术团队完成了这项超高难度任务。
    术后检查提示患者的移植肺功能良好。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转普通病房并能下床行走。
    据张建华介绍,自体肺移植手术是一项“年轻”的肺外科新技术,目前我国开展的自体肺移植手术报道例数甚少。自体肺移植是先将一侧全肺切除,再将还能利用的正常肺组织移植到胸腔内。自体肺移植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功能。与异体肺移植相比,自体肺移植最大的优点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最适合双侧上肺中央型肺癌(例如本患者)。


张建华主任与患者交流

    案例2:
    长途转运 成功救治早产危重新生儿
    记者从深圳医院听到了另一个好消息,一位从外省某医院转运过来的早产危重新生儿,在医院的有效救治下,茁壮健康成长起来。
    这位患儿被医护人员亲切唤作“小七”。据介绍,“小七”胎龄27+5周,出生时因“胎盘早剥”,体重仅590g,重度窒息。在外省住院3月余,仍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晦暗,被诊断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贫血等多种疾病。于2016年11月15日从外省转诊到深圳医院。
    为保障“小七”在途中安全转运,医院做了周密的安排,指派从事多年新生儿工作经验的主任医师和护师确保“小七”的抢救转运工作,给予急救专业转运温箱安置、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营养支持等措施,历时20余小时,平安将小七转运到科里。
    医护人员对“小七”精心呵护,熟练地给予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输血、抗炎促进肺部发育以及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面色、反应……“小七”身体的每个变化都被白衣天使们牢牢监控。“小七”的胃肠蠕动很微弱,白衣天使就用温暖的手为他按摩腹部。每当这时,“小七”会睁开眼睛好奇地打量眼前的景物,这个小生命所展示出的生命力,“暖化”了医护人员的心。
    “小七”一天天好起来,目前已成功脱离呼吸机,全身状况改善,肺部炎症减轻,奶量逐渐增加,皮肤颜色转红润,体重增至2.23kg。同时新生儿科积极创造机会增进亲子接触,让妈妈每日进病房陪护,给予早期家庭式护理干预以促进“小七”康复。
     据悉,这是深圳医院接诊的第一例长途转运危重宝宝,标志着医院具备了新生儿危重症转运能力和救治水平。


    亮点:医疗技术全面开展 彰显名院救治能力
    过去一年,我校深圳医院还成功救治了全国罕见食管早癌患者,通过内镜下“挖隧道”,微创切除11cm超长病灶;十多个科室联手上演生命大逆转,将昏迷三天的多器官衰竭的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精准个体化3D打印助力髋关节置换术,六旬老人重拾行走能力……
    像上述急危重症患者,今年深圳医院成功抢救了超过2000人次,凭借的是多学科全面发展协同合作,高水平的人才团队,以及先进医疗技术的开展。

    据悉,医院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成功开展了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无创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支持治疗等技术;获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妇科宫腹腔镜三级和四级手术、高危孕产妇分娩以及危重患儿救治等技术逐渐成熟;成功开展消化内镜下ESD、POEM、ESTD、ERCP等四级手术;腔镜微创手术广泛开展,包括肝中叶巨大肿瘤切除、胰十二肠切除、前列腺癌、肾癌根治术、肺叶切除术、肺癌根治术等;利用数字骨科技术成功开展脊柱矫形、双膝关节置换、双髋关节置换等;顺利开展肿瘤基因检测和精准靶向免疫治疗等技术,成功救治大批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的急危重症患者。
    

    亮点:招贤纳才建高水平人才队伍
    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深圳医院医疗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招人方面,医院始终坚持“严格把关,不降条件,宁缺毋滥,稳步推进”的人才引进原则,按照学科规划,采取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

    目前医院在岗人员已达到897名,专技岗位722名,其中医疗职系300名。医疗职系中高级职称人员133名、占比44.3%,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88名、占比62.7%,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人才队伍。
    学科带头人实力明显。引进学科负责人36人(含大学共建学科),其中2人分别具有美、德、日专科医师资格,4人获得“地方级领军人才”称号。
    在引进的技术骨干人才中,有博士生导师资格2人,硕士生导师资格16人,获得“后备级人才”2人,“C类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II类)5人,引进的骨干人才在学术地位方面突显过硬实力。

    亮点:全校合力引进团队 品牌学科初成气候
    经过一年的发展,深圳医院初步实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方面,大学确立了“大南医”协同发展,举全校之力建设深圳医院的理念,医院紧紧依托大学资源,陆续将学校国家临床重点学(专)科陆续移植到深圳医院,共建深圳医院基地。
一方面,医院统筹布局,重点突破,消化内科、围产医学、肾内科、病理科、护理学五个学科入选深圳市重点“品牌学科”建设之列。普外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儿科等一批专科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
一方面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加速学科发展。目前与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院签署合作意向书,引进弗莱堡大学“中德国际心脏外科医学团队”,共同建设深圳-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积极与美国塔夫斯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联系,计划合作共建母胎医学中心。引进以钟世镇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裴国献教授为核心的数字骨科团队,筹建数字外科中心。携手维世达胜凯国际医疗中心,在国际名医资源、涉外医疗、重症救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亮点:双轨制医疗模式让患者便利就医
    医院创新诊疗模式,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按照国际JCI标准设计业务流程,门诊布局按照“人体器官、系统”进行诊区划分,实行“诊疗中心+诊疗专科”双轨制的医疗模式,提供 “一站式”服务,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
    “这是我第三次带儿子来看病了,医院非常贴心,将儿科的挂号、看诊、抽血、雾化、收费、取药都安排在儿科诊区内,不用患者来回跑楼层,候诊的时候,孩子可以在儿科休息区内看书、玩耍,消除来医院看病的心理恐惧。”患儿家长陈女士说。
    这样一站式服务的诊区在深圳医院不止一个。医院医疗业务已全面展开,先后建成了16个诊疗中心(诊区),展开31个诊疗科室。
    据介绍,医院还开通了基于微信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平台,患者可通过微信实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就诊指引、诊间支付、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医院服务价格查询等功能,从细微处着手,开展多项便民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亮点:情暖鹏城 “南医人”送健康
    充分发挥“三名工程”改善民生、服务社会的作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医院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以义诊、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形式,为市民送健康。

    利用周末、节假日,医院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大型企业,开展了“大爱南医送温暖”义诊活动23场;寒假、暑假举办“情暖鹏程.关爱成长”,累计为2000余名少儿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开业百日,开展“情暖鹏程.关爱老人”活动,为近300名老人免费健康体检服务;“走进百强企业”9家,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选派优秀专家到电台、书城、科学馆授课,传播健康知识。
    深圳医院与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合作共建全市首家“志愿深圳”应急志愿者培训营基地,承担全市应急志愿者急救技能培训任务。医院组建了一支20人的应急培训团队,由急诊科学科带头人王永剑主任担任组长,迄今已举办4场培训。


    亮点:开业首年国自然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深圳医院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理念,实施“医疗立院、科技强院、教育兴院”战略,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开业当年即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全年科研项目获立项总数4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和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各1项,深圳市科创委项目3项、市卫生计生科研项目13项。大学临床研究启动计划11项、科研启动项目7项。
    发表SCI论文9篇、核心期刊7篇。已通过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博导11人,硕导29人.招收专业型博士研究生3名、学术型硕士3人、专业型硕士6人。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在院实习生12名,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6名。
    全年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20余次,樊代明院士、廖万清院士、美国塔夫斯大学医学院Diana W. Bianchi院士、德国弗赖堡大学Birnbaum教授、Behrens教授以及省级副主委以上二十余顶级专家来院讲学交流。


    医院学术文化氛围浓厚,学术影响力逐步辐射至深圳市及周边城市。全年举办学术会议100余次,樊代明院士、廖万清院士、美国塔夫斯大学医学院Diana W. Bianchi院士等二十余顶级专家来院讲学交流。第二届胎盘医学大会、2016深圳整合消化病论坛等重要会议由医院主办,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技术培训中心落户医院。

    亮点:医院二期工程启动
    备受广大市民和各级领导关注的深圳医院二期工程也在今年稳步推进。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概念方案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准备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工程地质初勘和建筑方案设计。

    二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1500床,总建筑面积约316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医疗综合楼、住院楼、科研教学楼、地下停车场及室外配套工程。二期工程除了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还将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培养更多更好的年轻医生,推动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带动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
    此外,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和市医管中心关于医院总体设计方案要对人才住房统筹规划的要求,二期工程还将对医院人才住房建设统筹规划,尽力争取建设一定数量的人才住房,为医院持续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保障。

    亮点:机制体制不断创新
    深圳医院是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在医院管理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医院机构设置作出创新与推动。

    一是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改革试点的有利条件,切实落实深圳市政府的投入主体责任和大学的经营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建立“管办分离”和“去行政化”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二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验田,医院实行去行政化,去编制化改革。实行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聘任制度,以事定岗、以岗定薪,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改革的补充养老模式。
    三是医院党建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成立医院党委,选举产生院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17个基层党支部。成立工会,加速推进团委建设。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